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与新中国70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发布时间:2019-10-13浏览量:8754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与新中国70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与学术繁荣,促进民族文化自觉,服务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年来,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从关注和完善中国哲学史的系统性、全面性出发,对民族哲学思想研究的概念与范式、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理事长宝贵贞表示,一系列前沿及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内涵,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佟德富回顾了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科和学会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华大地疆域辽阔、地域广袤,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广阔活动场所。中国的历史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撰写中国史,要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内涵。学界应不断学习、研究、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吸引有志之士加入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学术队伍,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贡献。

近年来,学界提出“民族的哲学”“民族的哲学史”等概念,认为哲学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形成与凝聚的精神动力。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伍雄武表示,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既要发现与阐明中国少数民族对于人类哲学知识及理论的贡献,又要阐明中华文化的核心,以及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凝聚的灵魂与动力。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史是“多元一体”的哲学思想史。多元与一体的统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史、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基本原则。

开创新时代民族哲学发展新局面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传承、发扬的文化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人文科技学院院长王林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昂首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力量,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朝克吉勒图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认同和践行过程中不断铸牢的,也是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过程中不断铸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陈亚联表示,任何哲学都是以民族性的形式、时代性的内容,探索人类共同性问题。多年来,少数民族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挖掘各民族多样文化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当前,学界要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守正创新,努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哲学发展的新局面。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还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推进新时代民族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思想和智慧。

宝贵贞表示,今后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要特别重视方向和方法这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者的思想和智慧。二是要重视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统一思想共建精神家园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翰卿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他关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释儒”和融哲学,认为这一哲学观念体现了佛教思想与儒学的和会相融。这一哲学观念,揭示了儒学与佛教思想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哲学文化间双向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成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皮坤乾对贵州省印江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案例的实践经验展开调查和思考。他表示,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要围绕土家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展开,围绕当地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来深化。在抓好发展的同时,注重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少数民族优秀榜样的示范作用,有效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我国各民族的理想信念整合在一起,指引着各民族前进的方向,为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唐建荣以贵州为例表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时代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旋律。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雪芹认为,我国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文化认同是维系良好社会秩序的“黏合剂”。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要站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将之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主办,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承办,来自全国近40所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