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跟我读原著”之《西方美学史》
发布时间:2021-12-20浏览量:4561


一、活动时间

12月20日,星期一上午

二、活动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207办公室

三、参加人员

史纲教研室老师

四、原著名称

《西方美学史》

五、主讲人尹启杰

六、主要内容

本次原著分享主要围绕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比较系统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的美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影响和其哲学的关系以及对其美学思想的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受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影响,同时又超越了他的老师,从一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走向唯物主义的美学,当然他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包括他的哲学思想“四因说”也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有其体现。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的学习是需要有自己立场的,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1、方法上的转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关键在于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这是一种方法上的转变。最为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在后来欧洲文艺理论领域里有所谓“自然科学派”,“心理学派”,“历史学派”。这些学派都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找出它们的祖先。

1、哲学上的转变

亚里士多德在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中迈进了一大步,尽管这个转变还不彻底。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他认为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这就推翻了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的永恒的“理式”以及整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事物的成因不外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是把“自然”或“神”,看作一个艺术家,把任何事物的形成看成艺术创造,即使材料得到完整的形式,艺术本身也不过是如此。

2、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艺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意思,即一切制作,包括职业性的技术在内。我们当前说的“美的艺术”如诗歌、音乐、图画、雕刻等,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做“摹仿”或“摹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是,艺术所摹仿的决不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现象),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历史所写的只是个别已然的事,而诗所写的就带有普遍性,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必然性和普遍性诗事物发展的逻辑,要在发展过程中才见得出,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到人物性格时总事说“在行动中的人物”。

3、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能

依柏拉图,理想的人格能使理智处在绝对统治的地位,理智意外的一切心理功能例如本能,情感,欲望等等,都被视为人性中“卑劣的部分”,都应该毫不留情地压抑下去。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恰恰与此相反。他的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本能,情感,欲望之类的心理功能既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利;给它们适当的满足,就性格的发展就会发生健康的影响。以此为出发对文艺做了辩护: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因而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的。在《诗学》第四章亚里士多德指出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一种是摹仿本能,摹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取知识,所以能产生快感;另一种是爱好节奏与和谐的天性,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见出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第一种与内容有关,第二种与形式有关。欧洲文艺界又一个长久争论的问题:文艺的目的是什么?快感,教益还是快感兼教益?柏拉图是片面强调教益而力图扼杀快感。亚里士多德是最高的一个为快感辩护的哲学家。他认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文艺激发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净化作用和不同的快感。

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在主张上层统治人物才能做悲剧主角,请示技艺和文艺职业以及把静观悬为文艺的最高理想等方面,他反映出当时奴隶主的意识形态,因而暴露出他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