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跟我读原著”之《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发布时间:2021-12-29浏览量:5409

一、活动时间

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上午

二、活动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207办公室

三、参加人员

纲要和概论教研室老师

四、原著名称

《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五、主讲人

戴宇政

六、主要内容

前不久上映的《长津湖》,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朝鲜战争以及中国抗美援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次的原著分享是以沈志华教授的《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这本书为基础,使大家对朝鲜战争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说明对历史要有批判性视野。这本书全面解析了朝鲜战争爆发和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决策背后的苏联因素以及中国、苏联、朝鲜三国间的博弈与合作,以中俄两国现存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颠覆曾为人们所熟知的种种叙述与结论。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他的所有论著都是以极为扎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把握为基础而完成的,并都具有多边、多层面以及多语种档案资料研究的鲜明特征,而这正是“冷战史新研究”(The New Cold War History)学术新潮流的一个基本特点。朝鲜战争是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因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的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

  1. 原著内容

  1. 斯大林同意发动战争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过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的讲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宾连接起来,说成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最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把美国吸引进来,让他在亚洲陷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而苏联选择置身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斯大林改变了冷战爆发以来谨慎保守防御的路线,开始鼓励各国革命,是因为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上种种观点,众说纷纭,而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沈志华老师提出的,斯大林同意金日成采取行动有苏联自己的考虑和利益。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的让步,使苏联失去了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和不冻港。而发动朝鲜战争,无论结果如何,旅顺港都将继续成为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海军基地。这些对于苏联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 斯大林在中国援助朝鲜问题上沉默的原因

朝鲜战争中,斯大林不仅没有及时向朝鲜提供空军援助,就连原来已经确定的为中国军队提供掩护的任务也停止执行。他的这些改变,源于战局发展的本身超出了他的预期、美国的及时地反映参与朝鲜战争以及本身对朝鲜战争的结果就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换言之,如果中国出兵朝鲜并取得胜利,那必然会扩大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斯大林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如果放任美国继续攻打朝鲜,那么中国和苏联的利益多多少少都会损失。

(3)中国对出兵朝鲜问题决策前后变化的六个阶段

在美国介入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在如何援助朝鲜问题上,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毛泽东:积极主张中国出兵,斯大林:回避的态度,结果:错过最有利的战机。后期:朝鲜兵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金日成和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援助,在军事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仍力主出兵援朝,但中国多数领导人主张谨慎从事。

毛泽东及中国领导人关于出兵朝鲜进行了多次讨论,其决策的客观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决策目标前后发生多次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5月14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积极准备进攻台湾的战役。第二阶段: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涉,并在联合国的批准下组织了多国部队。第三阶段:1950年9月15日,美军仁川成功登录,朝鲜军队后路被切断,主力部队陷入包围,战局出现逆转。第四阶段:1950年10月1日,朝鲜人民主力军已被击溃,三八线一带处于无人防守的状况,联合国军开始越过三八线北进。第五阶段:1950年10月11日,联合国军迅速向北挺进,美国军队已越过三八线,同时美国飞机袭击了苏联边境地区的空军基地。第六阶段;1950年10月18日,朝鲜已经完全丧失了防御能力,发现大量美国军舰在三八线以北的咸兴地区海面出现,形势更加危急。

(4)中国抗美援朝的四个动机

第一,根据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的责任。早在1949年夏天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时,中苏两党达成共识及在国际革命运动中应有所分工,斯大林希望中国今后多担负一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方面的帮助。第二,由台湾问题引发出对抗美国的革命热情。令中国最惊讶的是,美国对朝鲜战争第一反应竟是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也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把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美国的对立面。第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这一点是出于中国和朝鲜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必然结果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正所谓“唇亡齿寒”。第四,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以保障中共政权的巩固。取得斯大林的信任介入中苏同盟条约的庇护保证中共的新生政权则是贯穿始终的,也是其最后决定抗美援朝的动机所在。

3.感想和体会

在我看来这场战争是完完全全可以避免的,或者即使发起结果也可以以朝韩统一为最后战争的结果,而导致现在这个结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各国有各国的立场和利益,并没有真正站在世界和平和稳定发展的立场上去参与和考虑朝鲜战争。无论是斯大林、金日成还是毛泽东,都有他们做出相关决策所考虑的因素,斯大林为了保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选择发动战争;而又为了使自身不陷入战争,引起美国的怀疑,三番两次改变决策,像踢皮球一样,推卸自己应担当的责任。而中国也是为了不让苏联方面怀疑,所以始终听从苏联的安排,不越雷池一步,延误出兵的最好时机。金日成是想统一南北,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太过急躁。现在看历史,我们不能单纯的说朝鲜战争的责任应该谁负,因为每个人都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考顾虑,我们都无法真正去揣测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只能从史料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来推测,但往往人心才是最难以琢磨的。

“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