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跟我读原著”之《中国人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2-06-10浏览量:2849

一、活动时间
     6月10日,星期五上午
     二、活动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207办公室
     三、参加人员
     纲要和概论教研室老师
     四、书目名称
    《中国人的精神》
      五、主讲人
       刘阁珺

六、主要内容

在末世王朝摇摇欲坠之际,我们除了关注那些热衷于建造新世界新秩序的革命者外,同时也应该反思旧文化旧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基于什么样的观点而拒绝一个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光明未来,也许我们从他们保守的观点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些历史经验教训或者道理。在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之时,辜鸿铭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坚决的维护者,其行为也许不符合当时浩浩汤汤的天下革命大势,但其全面反映辜氏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绝对是前瞻性的深邃思想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辉。剧中的他愤世嫉俗,骂遍天下强梁,性喜臧否人物,出语尖酸刻薄,不肯假贷,不留情面,这几乎与历史上真正的他完全重合。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辜鸿铭的灵魂中没有和蔼,只有烈酒般的讽刺”。

中国文化输出第一人——辜鸿铭

辜鸿铭(1857- 1928),近代学者,翻译家,福建同安人,字汤生,自号汉滨读易者。辜鸿铭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其曾祖父获英人赏识成为了马来西亚当地行政长官,父亲在当地一所英人开设的橡胶园中担任总管;其母为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后,辜鸿铭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学贯东西,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成就如此之多的他,看到晚清以来,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不断遭到扭曲和误解,心中十分不满,于是,他于 1915 年出版了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尊严,同时也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书中,他详细论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良民信仰,他们的温顺和荣誉感以及他们的责任感都是西方人所不能比拟的,他还把儒家与西方的宗教做了比较,同时,还提及了中国的妇女、中国的语言以及中国学。他用犀利的笔法,尖锐地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保持几千年王朝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西方人所不具备的精神。李大钊评以:“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中,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儒家文明救世论

这本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秩序的崩溃让辜鸿铭看到了西方的弱点,在欧洲求学时的羞愤和自卑全都变成了傲骨和自尊。他极力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华文明的价值,试图用独一无二的文化维护没落大国的尊严,甚至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把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归于殖民扩张导致的武力崇拜,武力崇拜最终发展成为军国主义,促使欧洲社会秩序走向崩溃。他认为,欧洲的精神文明在其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与其协调发展,相反走向了极端。欧洲要想走出秩序崩溃,最好的药方便是用中国人的精神战胜欧洲人的物质,即用中国孔孟思想中的仁义,用中国人特有的“温良”去消除武力崇拜和军国主义。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人们用来控制道德力量的方式是基督教,当基督教的力量失效以后,人们找到了物质力量来维持,而利用物质力量维持公民秩序导致了军国主义,军国主义进而发动了战争。他指出,现在的欧洲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不知道是该维持物质力量而继续战争,还是应该退回中世界寻求基督教的帮助,他们找不到一种有效而平稳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好就在中国。辜先生在书中为当时的欧洲人找到了那种新的道德力量,它就是中国人的良民信仰。

在书中,他解释到良民信仰就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宽恕和仁慈的力量,认为真正的有良民信仰中国人是那些坚守孝悌和三纲五常的人。他在书中说道:“良民的信仰教导说,正义的法则意为真诚、守信和忠诚,妇女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于她的丈夫,男子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于他的君主、国王或皇帝。最后我在此想说,实际上良民信仰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辜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一种推崇,他将三纲五常概括为中国人的良民信仰,这在后来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被认为是束缚妇女和中国人的枷锁,在这里却成为了中国人美好的品质。我无法对这一观点评论的太多,但我认为,如果现在的中国人脑海中,还有三纲五常的烙印的话,那么也许现在的中国秩序会更好,至少离婚率会下降,因为忠诚的思想一旦植入人的脑袋里,那么这会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中国传统女性精神

辜先生在他《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了中国的妇女,还有中国人颇受争议的纳妾问题。在他的书中,他所描绘的中国妇女的理想是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和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我想在辜先生的观念里,那些整天端坐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妇女吧。他在书中坦言不喜欢手不离钢琴、手指不离大捧的花束,那穿着黄色紧身衣、头上戴满了俗丽的黄金饰品,在儒家协会大厅里,在各色人等面前露脸唱歌的现代中国妇女,这充分表达了他对当时接受了西方潮流和思想的女性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传统中国妇女的青睐。他还在书中赞扬日本女性,他说道,如果你想在真正的中国理想女性中看到温文尔雅一词所表达的优雅与美丽,你将不得不去日本,至少那里的妇女,甚至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唐朝纯粹的中华文明。或许因为辜先生的夫人就是日本人吧,所以他在这里高度赞扬了日本的女性,不可否认,在对于唐朝文化的保存问题上,日本人比我们做得好,但是光凭这一点,我们不能说日本的妇女会比中国妇女优秀多少,难道说妇女的解放就意味着文化的倒退吗?如果妇女不裹脚、去上学、享有和男人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每天低三下四跪着迎接丈夫的归来,这就是丧失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吗?我想辜先生如果看到现在日本妇女的觉醒,想必会认为真正的中国妇女精神已经荡然无存了吧。

中国人的精神实质

1903年8月13日,清政府驻美公使谭锦镛奉命来到旧金山处理外交事务,因为留着长辫子,他遭到了当地警察的侮辱和毒打,警察将他的辫子拴在栏杆上,像牵狗绳一样当街示众,在一片“长辫子,猪尾巴”的嘲讽声中,泱泱大国外交官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围观的一位华裔商人不忍国人落难,花重金将他赎出,但遭此凌辱,谭锦镛自认无颜苟活,便从旧金山大桥纵身一跃,含恨自尽。据史料记载,谭锦镛跳桥的那一刻,赎出他的华裔就在旁边,没有拦他。“没有拦他”,短短四字,笔锋下的屈辱和无奈力透纸背,如今读来更觉悲哀。跳桥是为尊严,不拦是为成全。这就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有些东西远比生死重要。这些东西是尊严,是气节,是信仰,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是千千万万看似虚无缥缈但却震撼人心的力量。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认为,美国人纯朴、博大,但是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但是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但是没有纯朴,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三种优秀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概括起来就是“温良”,“一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我所说的温良,是指不冷酷无情、尖酸刻薄、粗野鄙俗或者暴戾恣睢。”在辜鸿铭看来,“温良绝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温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是西方人不具备的一种品质。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精神层面上。”

如今,用马克思的辩证观去审视辜鸿铭的思想,他对中国人精神的刻画是一针见血的。他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他是超前的,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捍卫,正是当今中国号召的文化自信。他所谓的中国人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和思想变革的淘洗下依然存在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