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5-07浏览量:123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设计

青岛黄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本科学生进行近现代中国基本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在高校公共必修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从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从认知目标、方法目标、教学环节、教学途径、教学资源等角度进行探索创新,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由史知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观念上的育人目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逻辑,进而深刻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以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增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

具体说来,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配套参考书,如《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等。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以这样的历史分期为基础,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划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个部分。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49—2006)。

全书除各编综述外,共设十章。其中上编三章,分别是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度的终结;中编分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分三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每编下设综述,分别讲授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历史的基本轮廓。帮助学生了解各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真正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原开设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公共必修课程的延续和改进,主要讲述了1840年至2010年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建设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奋斗史,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科学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与振兴、国家独立与富强,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对象分析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多样化的、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普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在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特点等各方面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社会的重要参与群体。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舍弃简单单一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形成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教育的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初高中历史课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具有历史课程的一般特点, 它还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德育课程特点,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青岛黄海学院自建校以来,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形成了工科特色鲜明,并兼顾管理、社会(经济)、人文学科的专业结构。我院一直将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尽管学校非常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绝大多数学生仍往往只侧重专业技能水平,忽视人文历史素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缺乏政治学习的兴趣,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思想困惑较多。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制定了以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导向,利用各项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课程内容,积极倡导实践教学,如将课程与山东省、青岛市的区域发展相结合,利用青岛市丰富的乡土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实际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具体分配各章如下: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意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

          和国家富强的原因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国内人民面临的三座大山的重压以及两个中国之命运的选择。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重点: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的形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教学重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原因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与意义。

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中国共产党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历史进程和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转折;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五、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许多理论问题只有结合现实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根据课程显著的思想性、实践性特点,我们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设置“05方案”为依据,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进行教学,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师的有力引导,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场景或现场考察的亲身体验中做到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懂得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二)实践教学模式

1、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我们在学期初,通过本课程全体授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广泛征求学生的建议意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制定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报学院教务处备案,并在教学期间予以实施。

2、组织观看历史题材影视资料片,参观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崂山区革命烈士陵园、海军博物馆、青岛市文化博览中心等爱国主义基地。实地考察参观能够很好地增强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3、举办展览、名人讲座。本课程先后举办“雷锋事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设成就展”等展览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原驻澳大利亚大使卢永华、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等,让学生享受到人文与科技兼具、前沿与大众并举的精神盛宴。

4、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在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重大事件。我们还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访并搜集家乡所在地在民主革命时期留下的历史名胜、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献资料等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外出旅游就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增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切了解;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家乡地走过的辉煌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5、开展研讨会、组织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性,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三)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及成绩考核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规定,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计课时数为32学时,实践课时6课时。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成绩,占课程成绩的40%,其中社会实践占20%,感知性实践占20%。

六、教学和网络资源

为了增强本课程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成效,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加以不断更新。

1、采用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使课程内容更加明晰、清楚和生动地得到体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学校为任课教师购置了大量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幻灯片、录像资料、光盘等,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后,教学内容由“静”到“动”,实现了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既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和信息量,又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强了德育效果。

2、CAI课件教学。CAI课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境界得到升华。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爱国影视资料
观赏与征文比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重大历史事件课件制作与演
讲大赛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学术报告。

    此外,青岛黄海学院具有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满足全校师生的课堂网络教学、

文献资料检索查询等需要,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按照有关教学文件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将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小结、试卷和习题等纳入规范化、有序化和科学
化管理的轨道。所有资料均达到上网要求。我们还充分利用教育部设立的
相关网络学习平台——立体化教学网站辅助教学,把每位主讲教师的基本
情况、教科研状况、联系方式都进行介绍,使学生可有选择地与课程组
的老师进行交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授课全程录像上传到网络
课堂上,以供学生观看学习;把典型案例和点评分析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学
习讨论;把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成果进行展示,把全国各高校好的做法和成
果进行介绍;构建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安排教
师轮流在线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布置作业,学生网上讨论、辩论。

七、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分不开的,我们一直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知识整体讲授。授课教师应从多方面研究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各方面的理论课题,多视觉、多角度地分析和解说本课的内涵,广泛搜集材料,对章节的重要知识与理论内容作整体系统讲解、说明,突出重点、难点,注重理论讲述的精炼准确。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从教材、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现有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实际三个维度重新梳理、组织和确定教学内容。
   2、实行分层教学。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院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学习潜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3、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的轻松和活跃气氛是很必要的,教研室各位教师重视课堂讨论、辩论,问答,较多地设置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4、听讲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原著或者资料,让学生自主挖掘学习研究资源,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比较教学法:典型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中外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运用典型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历史规律。教学中采用比较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掌握历史事件,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特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爱国情感,教学效果也好。

    6、课外实践与教学反馈:由教师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课堂外的爱国影视资料观赏与征文比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重大历史事件课件制作与演讲等形式组织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从学生活动中获得反馈信息以随时修正教学。

八、教学评价

我校坚持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立足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路径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实现了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以史育人,即重点进行国史、国情教育,运用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素材进行理想人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史实性,突出思想性,充分发挥本门课程的教育功能。

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它能否为学生所接受,能否解决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学院教务处连续几年的教学检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老师上课时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语言生动、流畅,并注重启发,善于引导。《中国近代史纲要》成为深受学生普遍欢迎的一门政治理论课。

然而,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教学内容与时事理论政策之间的关系,对全体教师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采用社会实践教学,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任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全员参加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还不到位。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