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民本思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量:17560
《民本思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民本思想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的治国思想,这种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在儒家思想里是怎么表现的,学生大多是不怎么了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2、情感目标:理解和认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文字材料:选自《孟子》《管子》《荀子》等资料。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民为本是一个由来已久、在各国比较流行的治国理念,古往今来很多政治家们都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比如:
《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略》:“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毛泽东: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英国谚语:人民的声音就是神的声音。
二、讲授新课
(一) 富民思想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解释这段话的意思。彻:十抽其一的收税方式。
《荀子》(《尉缭子》文王问于吕望):“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这段话很鲜明地表达出一个意思:民众富足的国家,才是真的富足。这就是儒家民本思想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富民思想。
其实举目去看,这世界上现在的发达国家们,大多是符合这一思路的,他们总是公民都比较富裕,社会福利比较好,而政府总是比较困难,常常捉襟见肘。
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发达国家,够不上那样的标准,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最终,使百姓足,一定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先富后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先让百姓富起来,能吃饱了,能穿暖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再去教育他们,这是孔子的先富后教的思想。
不只是孔子有这样的理念,很多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因为这比较符合人性,比较有可行性,比较科学。
《管子?治国》:“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其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孟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要求学生翻译这两段话,然后总体介绍这两段话的意思,最终得出与孔子相同的结论: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所以在要求民众讲道德文明之前,要先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当然,这是对普通人的要求,君子对自己应当有更高的标准: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安贫乐道、从吾所好,等等。
三、课堂提问
    将提问自然的融入课堂讲授当中。比如提问:你听过哪些表现民本思想的名言警句?什么叫彻?你同意富而后教的观点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儒家的治国理念——以民为本:富民思想和先富后教。
这两种观点其实核心是一致的,不论是法家的观点,还是讲究德治的儒家的圣贤们,都承认,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要想让一个君子过着贫困的朝不保夕的生活还能坚持原则,这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要想让所有民众都做到,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任何朝代、任何国家,在制定治国理念的时候,都不能将人们的道德标准定得过高,超出了普通人的水平,那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就不可实现,要么就是在某种压力下,得到表面的、虚假的实现。
   【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了解儒家德治思想的关键之一。
   【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
1、预习下一次课的相关章节。
2、课后作业:复习所学内容,谈一谈你怎么看待富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