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同心战“疫” | 大数据学院优秀线上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2-04-07浏览量:3460

《Linux 操作系统》线上教学分享——杨慧敏

这学期,我教授四个班级的《Linux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其中有两个21级专升本班,两个21级普通本科班。因为学生基础不一样,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区别。在总结以往个人线上教学经验,吸取大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对两个普通班的授课过程进行了如下规划。

一、 教学准备

按照教材教学要求,我的笔记本安装的是图形界面的Linux系统,这个系统启动起来比较费劲。通常情况下,我都会提前二十分钟启动系统,设置好工作环境。


课前十分钟,与学生约好在学习通进行拍照签到,拍照要求显示课前资料准备情况,包括系统开启、课本、笔记本、笔这些上课必备资料。学生签到过程中,我随时关注着学习通签到的结果,对于签到不合格的同学,会提示其补签,或作为课堂提问优先考虑的对象。


课前五分钟,通过QQ群与学生分享屏幕。这时要打开ppt的复习页面,让进入的学生做好课前知识的复习和提问准备工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准备,能够提高连线的效率。

二、 授课阶段

1.检查学过的命令

教过几次这门课,学生平日实验时,效果都还可以,但每次期末考试,就会有题目空着不写。通过调查,学生反映主要是记不住命令。所以在课程前两章学习大量命令时,每次上课都安排了听写命令环节。命令听写时按照其功能分类听写,防止学生抄课本,又能与学生一起整理知识,方便和增强记忆。

2.开启“拉呱”式教学

这两个大一班,之前没有开设过《操作系统》课程,在我的教学中如果不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即便学生们能记住命令,也不会在项目中灵活应用。所以课上,我会拿出1/3的时间讲理论,1/3的时间演示、分析,剩余1/3时间学生进行实验。也就是说,前2/3的时间是否高效,对课堂质量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平时线下课,还能关注学生的表情,随时做好问题的解释和指导。现在,坐在“服务器”端的我,对我的“客户端”没有了十足的把握。

想想平日里开会,多数会觉得开两个小时很累,但是几个人一起聊天的话,两个小时会不知不觉地过去。所以,我就尝试和学生采用“拉呱”式教学。我这里的“拉呱”,就是以“白话”为载体,以“共情”和“幽默”包裹“知识”,向“客户”传递知识的过程。

1) 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太容易“拉呱”,这里只能借助学生目前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带入。例如讲解“进程管理类命令”,这里面涉及的基础理论包括“进程”、“进程状态“、“进程分类”等知识,我就“拉呱”下学生学习过的“程序”和“资源管理器”两个概念作为切入。

2) 实验演示往往基于项目来做,是对所学命令的应用。这个时候最适合“拉呱”。简单的问题,我们演示下带过。稍有难度的问题,先让学生考虑下应该怎样解决,然后连线,让他们谈谈想法。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这个时候可以与他们一起回归知识本身,看命令格式,解读参数,共同设计命令。这时候,是锻炼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自己的信心和决心的时候,是宣扬我们计算机人浪漫主义的时候---每个挫折的背后,都上演着重构!

3) 学生独立实验部分对于线上教学来说,比较难以把控。起初研究了头歌等几个实验教学平台,其中的实验内容与我们的大纲有不小的区别。所以每次学生独立实验都在自己电脑上做。做完实验大家都静悄悄的,群里没有人问问题,也没有人说会做。后来我让大家把实验截图往群里发,进行点评。现在的独立实验时间,授课QQ群里 “嗨”起来了:中间出问题的截图,做完的截图,其他方法的截图,还有点赞的……,大家隔着屏沟通,反而“拉呱“地更开了。

3.课后

1)对于理论知识,布置的学习通作业看看效果感觉放心些,作业允许“生生互评”,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到了时间看看吧,全是满分(笑哭)。后来设置了分数构成:教师评分占80%,学生20%。


2)课上实验没做完的,课后把实验结果截图发到群里,也要再检查一下。不管几点,只要有学生提交,结果正确,坚持点赞;有问题的,坚持提出意见。随着互动越来越频繁,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带动了起来。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带给我们每个人更多关于教学组织的思考和教学方法的实践。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能让我们取长补短,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