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线上学大数据学院 郑合锋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为实现“师生健康安全和年度教学活动”两不误的目标,我校已开展线上教学两周有余,对于初次接触线上教学方式的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现将近期线上教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平台联用,保障教学过程不断线
当前,线上教学平台众多,比如,腾讯会议、QQ、学习通、智慧课堂等平台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作为线上授课的一名“新兵”,我主动请教其他教师,了解不同平台的特点,实地感受不同平台的效果。我主动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发挥学生作为线上教学的对象最有发言权的优势,了解到由于大面积线上教学,同学们上课区域相对集中,使用部分平台时偶尔会出现网络信号不稳定,视频不流畅等问题。经过对比,最后选用“腾讯会议+学习通+QQ”组合,充分发挥腾讯会议平台信号稳定,学习通课程内容丰富、组织活动灵活和QQ群沟通交流便捷的特点。课前及时运用QQ发送课程通知预告,课上通过屏幕共享实现腾讯会议直播和学习通互动实时切换,课后依托“学习通”达成作业布置与检查,以及利用QQ交流体会、答疑解惑,多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教与学的全程覆盖,较好地保障教学过程的顺畅。
二、多方式调动,保障教学气氛不冷场
由于线上课堂的虚拟化,师生由面对面变为键对键,拉远了师生的时空距离,课堂很容易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加之随着时间的推进,部分同学由“新鲜期”进入“疲倦期”。为此,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见缝插针地提醒学生上课的注意事项,带动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线上上课,有的学生在教室、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有的学生在南区宿舍或西区宿舍,分布点位多,流动性大,课前准备不易检查,课前需提前告知上课的平台、时间,通过课前签到点名等方式提醒学生,防止有学生遗忘。课中老师“自说自话”与适当“留白”相结合,直播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穿插进行,做到讲、学、练、解答、讨论相结合,拉近师与生的距离,提高教与学的耦合度。
三、多渠道跟踪,保障教学效果不降低
线上上课,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感知教学效果,为此,需根据课程特点,利用学习通平台,课前布置看视频、做练习打卡等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部分同学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容易迟到的现象,课前多提醒、多督促。及时关注学生签到打卡情况,针对部分未签到或签到较晚的同学,为防止其不在线,课堂上优先点名提问,保证每位学生既在线上也在课上,把关爱撒播在每位同学身上。课上灵活安排内容进度,根据提前掌握的部分同学做核酸检测的时间点,合理设置练习,课后将上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回放观看,既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又防止有同学掉队。课后,坚持全体反馈与个体答疑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陪伴度。对于线上教学实验无法集中组织,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自行解决的问题,建立强弱搭配的学习小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相互激励和帮助。
面对疫情新常态,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反思,方能做到与学生隔空不隔爱,教学变方式不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