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薄雾为宝山镇披上朦胧轻纱,却丝毫未能阻挡“资传万户·泽润莘苗”服务队前行的脚步与满腔热忱。7月16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队的实践之旅迎来第三日。这支以“资传万户·泽润莘苗”为名的青春力量,怀揣“让教育关怀穿透迷雾”的坚定信念,继续深入乡间,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温暖与精准服务,如汩汩清泉般浸润宝山的沃土与人心,在雾霭中续写着助力梦想的动人篇章。
一、政策解码:三村共绘“同心圆”,政策拼图暖万家
在晨光中的中山前村村委会,服务队迎来了更为多元的协作力量——镇政府志愿工作人员、融合型村(东山前、中山前、西山前)的居委会代表与服务队围坐一堂,展开深度对接。面对青岛首个由东山前、中山前、西山前三村融合而成的复杂社区结构,学生分布的广泛性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成为焦点。“我们要确保资助政策在三村间无缝衔接,一个孩子也不能落下。”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
当地提供的学生名单里,跨村流动学生、留守家庭子女等群体的就学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政策传递不仅要精准,更要体现融合村的温度与合力。
为此,队员们迅速调整策略,制定了入户逐个宣传的政策,由中山前村居委会负责人牵头逐个走访三个村庄。“这份‘政策拼图’,拼的是三村融合的‘同心圆’,暖的是千家万户的‘求学梦’!” 队员们手持精心准备的分村资料,与协作伙伴们一同出发,决心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资助政策阳光,平等、无差别地洒遍东山前、中山前、西山前的每一个角落。
二、街巷穿行:叩响家门的“定制化”关怀
宣传的号角吹响,宝山镇学生资助政策服务队带着宣传手册与热忱的心,在村居干部引导下,精准走访中山前村等村落,开展“敲门行动”。在热情的村民中,队员们遇到了两位即将升入初二的少年。他们的家庭虽遭重大变故,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依然强烈。
走访这个家庭时,队员倾听了姥姥独自照顾的艰辛和小女孩的好成绩。她精准讲解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重点说明申请流程,缓解了姥姥的愁容,点燃了希望。
在第二位少年家,志愿者姐姐面对面交流,肯定他的努力,不仅介绍基础“两免一补”,还结合其特殊困难,补充了校内资助和社会捐助的可能,鼓励他安心学习,“政策是帮你跨越困难的桥”。少年紧握宣传册,眼神更加坚定。
服务队依托前期摸排精准识别需求户。入户后,深度倾听家庭困境,个性化匹配讲解最相关的政策条款,并即时指导申请,用温暖话语传递关怀、缓解焦虑、点燃信心。每次讲解后,队员都不忘贴心提醒:“谨防诈骗!正规资助绝不要求转账或预付费用。可疑信息请立即联系村委、学校核实。”
中山前村的走访是缩影。“一户一策”的深入交流,让抽象政策化作具体帮扶路径,不仅解决学子家庭的燃眉之急,更点燃了他们改变命运的信心。服务队的身影,传递着政策,更传递着社会对未来的深切关怀。
三、聚首回响:经验淬炼与信念锚定——复盘中的成长与坚定
走访结束,队员们返回居委会聚集点深入复盘。大家深刻体会到三村融合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结构复杂化,既是挑战,也拓宽了认知。
此次实践,特别是应对多样家庭需求,为后续走访更密集复杂的村落积累了宝贵实战经验。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困境学子眼中闪烁的求知渴望,这份坚韧深深触动了队员,不仅强化了对服务队价值的认同,更铸就了坚定信念——誓将政策温暖精准送达每个需要之家,守护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四、步履不停:星火传递与希望续航——守护求学之路永不止步
此次走访的结束,是下一程温暖传递的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更多街巷村落,叩响更多家门。在每一次走访中持续积累经验,优化方式方法,让政策宣讲更精准、更暖心。
我们深知前路或遇更复杂的挑战,但心中那份由困境学子求知眼神点亮的信念之火将愈发炽热。我们矢志不渝地努力,只为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阳光雨露,播撒到更多需要的家庭,精准滴灌每一株身处困境却依然渴望成长的“幼苗”。让政策关怀化作坚实的桥梁,守护更多孩子无惧风雨,奔向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