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传万户·泽润莘苗”学生资助政策服务队奔赴青岛市黄岛区宝山镇,开展政策入户宣传三下乡志愿活动,以青春之力架设求学希望之桥。让政策的阳光穿透薄雾,照亮每一个可能被阴霾遮蔽的求学梦想,让“学有所助、梦有所依”照进现实,让青春担当在精准传递中诠释责任与温度。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这一程的深刻感悟吧。
01
张洛萌
几天的宝山镇资助政策宣传之旅,让我对“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了切肤的体会。最初伏在案前逐字打磨政策文件,反复琢磨怎样的表述才够通俗,夜里对着流程表顺了又顺,指尖常沁着细汗——总怕哪个条款没吃透,哪处细节没讲清。直到推开一扇扇院门,家长们往屋里让我们时,眼神里的拘谨混着一丝藏不住的期待,那份忐忑才慢慢沉淀。听他们压着声音说孩子上学的开销,说打工攒钱的难处,那些细碎的愁绪像潮水漫过来,手里的政策手册忽然就有了分量。而当他们把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格外上心——有人红着眼眶讲家里的难处,有人举着手册凑到亮处一遍遍看,反复问“我们这样能申请吗”“证明要去哪里开”,那份全然的信任,像暖流淌过心口,熨帖又滚烫。
看着队员们默契分工,有人讲政策框架,有人补细节要点,忽然懂了:我们做的从不是机械念条款,而是帮他们在迷茫里拨开雾,点亮一盏灯。这种被需要、能实实在在帮上忙的笃定,比任何表彰都更让人踏实。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趟路走完,更明白:青年的价值从不在虚谈,而在把纸上的关怀变成脚下的行动。我们俯身倾听的每一声倾诉,认真解答的每一个疑问,都是在让政策的温度落地生根。这份踏实,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02
张洪毓
七月的宝山,薄雾与骄阳交织,见证了我们“资传万户·泽润莘苗”服务队深入街巷、叩响家门的点滴。这段浸透着汗水与感动的旅程,于我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成长课。
从初学政策时的忐忑,到如今能够脱口而出、精准匹配每一个家庭的资助条款,我们经历了知识的沉淀与信心的累积。烈日炙烤下的跋涉,汗水浸透衣背的黏腻,都在踏入家门、看到那一双双或忧虑或渴望的眼睛时,化作了无穷的动力。在中山前村,困境少年紧握宣传册的坚定;在吕家村,奶奶临别时无言却盛满感激的注视;每一次解读后,家长愁容舒展的瞬间……这些鲜活的画面,远比任何文字都更深刻地诠释了“政策温暖”的含义。它们让我真切体会到,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经济支持的信息,更是一份点燃希望、守护梦想的力量。这份工作,是实实在在为民解忧、为社会筑基的好事!
过程虽不乏辛劳,但当政策从纸面条款变成照亮困境家庭前路的明灯,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意义非凡。那些因了解政策而绽放的笑颜,那些重燃求学渴望的眼神,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勋章和最强大的续航燃料。
03
杨钧钧
带着青春的朝气与责任,我们在黄岛区宝山镇的街巷间穿梭,将学生资助的暖阳播撒进每个角落。初来时,总琢磨着如何把那些政策条文讲得透彻又贴心——怕农户觉得遥远,怕孩子们听不明白,更怕这份心意在传递中打了折扣。
可渐渐地,山野间的风拂散了所有忐忑。大爷大妈们会搬来小马扎,认真听我们说“上学能享啥补贴”,孩子们会举着小手问“是不是以后读书更安心了”,连村口的老槐树都像是在见证,看我们把政策里的“实惠”变成大家听得懂的家常话。原来,当真心撞上真心,那些看似枯燥的条款也会生出温度,当我们沿着田埂一家家走访,看着他们眼里从疑惑到舒展的笑意,便懂了这趟旅程的意义。
我们也在这场双向的奔赴里被悄悄改变。乡亲们的淳朴教会我们踏实,孩子们的憧憬让我们更懂肩上的分量。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是点亮一盏灯,但每一次清晰的解释、每一次细致的记录,都在为他们的求学路扫清一点障碍。
04
孙国豪
一周的时间,我们团队将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送到了乡村孩子身边。作为讲解员,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初到第一个村子,我有些忐忑,担心讲不好政策。但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和村民专注的神情,我放下顾虑,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助学贷款”“助学金”,讲清申请条件和流程。一位大娘听完拉着我的手说:“俺听懂了,孙子以后上大学不愁钱了!”这让我明白,我们传递的不只是信息,更是希望。
在第二个村,村支书特意广播召集村民,感谢我们及时送政策上门;第三个村,一位初三女孩悄悄问我考高中能否申请补助,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眼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耀眼;最后一个村,村长坚持留我们吃农家饭,说这份不收钱的心意最珍贵。
这些认可源于我们真正把政策落到了实处、关怀送到了心坎。志愿服务绝非单向付出。看到村民眉头舒展,听到孩子畅想未来,我深切体会到,青年一代的担当,就蕴含在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中。
归途,窗外绿油油的稻田如希望之海。我深知,国家的好政策需要有人传递,乡村发展需要更多人助力。我们愿做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用志愿服务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05
闫淑潇
在宝山镇的数日走访中,我跟着服务队走街串巷,把资助政策的“明白纸”送到农户手中。出发前熬夜打磨的宣传手册,从学前教育的免保教费到研究生助学贷款,每一页都被翻得卷起了毛边。“我们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拆除横亘在条文与需求之间的墙,要让政策长出能握住的温度。”
每天穿梭在村落的街头巷尾,镜头里记录的不只是宣讲场景,还有中山前村低保学生家里满满一墙的奖状,吕家村村民服务大厅里家长灿烂的笑容和挺直的大拇指。起初我的镜头总在发抖,后来发现,当把焦点对准那些布满老茧的手、认真记录的笔记本时,画面自然就有了力量。
这些天,我学会了用当地方言唠嗑,体会到学生资助政策进万家的意义:从生硬的政策条文到带着露珠的乡村故事,用手册架起沟通的桥梁,用推文与视频传播助学之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公平拼图上的微小却不可或缺的一块。
乡村的太阳很晒,但阳光格外明媚。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获得多少掌声,而在于看见自己的努力如何化作学生和家长眼里的希望。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沉淀前行,让每一次俯身倾听,都成为点亮教育的萤火。
06
郑梦雨
当我第一次手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手册走进宝山镇这片土地时,内心既澎湃又忐忑。那些写在纸上的政策条文,如何尽可能的宣传到每家每户,让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到青岛市的学生资助政策。走村串户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许多人对这份政策竟全然陌生: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明白该如何伸手抓住这份帮助。
在向阳村,当我们把政策细则讲给那位即将走进高三的学生和他的家长听时,他们眼里的迷茫慢慢化成了光亮;到了中山前村,对着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讲解政策,告诉他们“别担心学费,政策能帮你”。这经过这几天的走访,让我明白学生资助政策不是冰冷的文件,而是有温度的生命线。我们带着政策下乡,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可能——让每个怀揣梦想的孩子都能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学生资助则是托起这块基石的双手。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坚信,当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去传递希望,那些印在纸上的文字就能变成改变命运的力量。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束光的传递者,让每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让每份才华都能绽放光芒。这或许就是"三下乡"最深刻的意义——不仅送去政策,更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