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盛,暑意正浓。在黄岛区北江路社区的青桐学堂里,“启航·童心筑梦” 服务队的志愿老师们与孩子们的故事仍在续写。第五天的课堂上,知识与欢乐交织;第六天的社区实践中,观察与感悟碰撞,两日间的点滴,都是孩子们成长的注脚。
第五天:课堂里的“趣学密码”
晨光里的课业辅导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摊开的作业本上。志愿者们俯身围在孩子们身边,指尖划过错题本耐心讲解,或是轻声提醒 “这个词语的拼音声调要注意哦”。遇到难题时,孩子们皱着眉头思考,得到点拨后眼里亮起的光,成了课堂最温柔的底色。
趣味英语:游戏里的单词魔法
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教室里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 —— 趣味英语小游戏正式开场。“第一组看屏幕!” 志愿者老师点开 PPT,屏幕上跳出 “cookie” 的字样,扮演 “表演者” 的小女孩立刻盯着屏幕眼睛一亮,双手虚虚拢成圆球状,假装拿起一块饼干小口啃咬,还故意发出 “咔嚓” 的轻响,猜题的小男孩歪头看了两秒,突然拍手:“cookie!” 答对的欢呼声刚落,下一组的 PPT 页面已切换成 “lion”:表演者盯着屏幕里的单词,猛地弓起身子,双手比作爪子在胸前挥摆,喉咙里挤出低沉的吼声,猜题的孩子被他严肃又滑稽的样子逗笑,却也立刻反应过来:“lion!” 两人击掌时,后排的小朋友都跟着拍起手来。
屏幕上跳出 “banana”,孩子们齐声喊 “cut!”,小手做出切水果的利落动作;当 “bomb” 出现时,“boom!” 的喊声与抱头的动作同步上演,连最腼腆的孩子也跟着笑出了声。单词炸弹环节里,“cat→tiger→rabbit” 的接龙像链条般延伸,10 秒倒计时的催促声中,孩子们的词汇量在比拼里悄悄增长。
第六天:社区里的“发现之旅”--寻找身边的“微光者”
从课堂里的知识碰撞到社区里的观察感悟,青桐学堂的每一天都在书写 “成长” 的答案。当志愿红与童真蓝在夏日里相遇,那些欢笑、思考与对 “微光” 的发现,早已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种子 —— 这大概就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意义:用陪伴作光,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平凡中的伟大,也相信自己终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
三伏天科普:解锁夏日健康指南
“为什么夏天更容易中暑?” 志愿者老师轻点鼠标,PPT 上弹出三伏天科普文字。老师先解释:“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今年从 7 月 20 日入伏,总共 30 天,这段时间又热又潮湿。” 孩子们点点头,听着这特殊时段的由来。接着,PPT 切换到中暑原因:“高温天里,咱们身体的调温功能会变弱,出汗太多没及时补水,就容易头晕、没力气,这就是中暑啦。翻到 “解暑小妙招” 页面时,孩子们凑得更近了。“多吃西瓜、哈密瓜这些水分多的水果,喝绿豆汤也能消暑,还要穿轻薄的浅色衣服。” 老师念着文字,有孩子立刻低头看自己的衣服,惹得大家笑起来。讲到中暑应对方法,老师指着 PPT 强调:“发现有人中暑,要赶紧移到阴凉地方,给他喝温水。” 孩子们纷纷举手:“我知道了!”
故事分享会:在故事里照见成长
午后的课堂染上静谧,故事分享会如期而至。志愿者老师用 “知行合一” 三步法带孩子们走进故事:读《墨子怒耕柱子》时,当讲到 “墨子鞭打快马” 的比喻,有孩子突然举手:“老师,您批评我写字潦草,是不是也因为看重我呀?” 一句话让课堂陷入沉思,随后爆发出 “是的!” 的回应。《没头脑和不高兴》的荒诞情节更让孩子们笑中带悟。“爬楼梯爬半个月太可怕了!”“不高兴让老虎追武松,大家都没法好好看戏了!” 在 “对抗马虎四步法”“情绪暂停键” 的讨论里,孩子们把故事里的道理悄悄放进了心里。
从策划到出发:一场关于 “观察” 的实践
清晨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们围站成一圈,由服务队队长开始细细叮嘱社区实践的注意事项:“一会儿带孩子们出去,每组的带队志愿者要寸步不离,尤其是穿过马路、进出商铺的时候,必须数清楚人数。”。“今天我们要当‘小小观察员’,去找找社区里像星星一样发着微光的人 —— 他们可能做着平凡的事,却让我们觉得温暖又了不起。” 志愿者老师举起手绘的活动地图,指着 “菜市场”“环卫站”“药店” 等标记,反复强调 “不远离队伍、不随意触碰物品”。
社区里的 “微光瞬间”:平凡中的温暖力量
12 名孩子被分成 3 组,每组跟着 1 名志愿者,像揣着秘密任务的小探险家,雀跃着走进社区。“爷爷,您每天几点开始扫地呀?” 在小区角落,一组孩子围着环卫工王爷爷。当看到爷爷用扫帚画出整齐的 “垃圾线”,听到 “凌晨 4 点就来扫,要让大家出门时干干净净”,孩子们睁大眼睛:“爷爷您就像晨光里的微光,虽然起得早,却把社区照得亮亮的!”
社区药店的李阿姨则成了另一组的 “微光偶像”。看着阿姨熟练地记下每种药的功效、耐心给老人讲用药剂量,有孩子小声说:“阿姨记得住那么多药,还对爷爷奶奶那么好,她的耐心就像小台灯,让人觉得特别安心。”
分享台上的成长:把 “微光” 说给世界听
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没有稿子可翻,全凭心里记下的感动。有的孩子说着说着会低头抿抿嘴,有的紧张得攥紧衣角,却都坚持把心里的话讲完。那些稚嫩的表达里,藏着他们对 “微光” 最纯粹的感悟 —— 原来厉害的人,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认真里。
轮到平时不爱说话的小朋友时,她攥着衣角往后缩。志愿者轻轻牵起她的手:“你刚才说环卫工爷爷的手套破了还在扫,这个发现特别棒,试试告诉大家他的微光在哪里?” 在鼓励的目光里,小朋友小声却清晰地说:“爷爷不怕脏,把路扫干净,他的微光就是…… 让我们走路不踩到垃圾。” 话音未落,掌声便涌了上来。
服务沉淀:细数短板,同谋改进之策
两天志愿服务复盘发现,存在三方面不足:课堂互动较浅,英语游戏和故事分享中对孩子的延伸思考回应不足;年龄适配性欠佳,科普课和社区实践未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分层方案;应急处理经验不足,社区实践中孩子因未找到观察对象失落时冷场,课堂道具争抢时协调不及时。团队商议改进建议:互动上增加英语游戏进阶任务,用板书记录孩子创意;按年龄准备分层材料,给志愿者发针对性引导提示;备齐情绪安抚工具和备选任务,课前模拟突发场景演练应对方法,后续将细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