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蝉鸣噪,暑气渐盛,"启航?童心筑梦" 服务队在黄岛区北江路社区的青桐学堂已悄然步入后段。第十天与第十一天的课堂上,课业辅导的笔尖沙沙、趣味语文的千年对话、科学实验的火山喷发、非遗剪纸的指尖生花、海洋世界的奇妙漫游、古法造纸的匠心传承、职业梦想的萌芽生长…… 串联成孩子们眼中最生动的夏日图景。
第十天:在文字与科学中触摸世界
晨光里的课业时光
清晨的教室飘着淡淡的铅笔香,志愿者们正俯身与孩子们一对一梳理错题。"这道数学题可以画线段图试试"“作文的开头可以再添一句景物描写”,耐心的引导让作业本上的红勾越来越多,也让孩子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为什么 ' 清' 和 ' 蜻' 都带着 ' 青'?" 志愿者的问题刚出口,孩子们就炸开了锅。课堂从甲骨文的 "火" 字展开,那些刻在龟甲上的瘦硬线条,在金文里变得粗壮厚重,最终演化为楷书的方正端庄。当讲到形声字时,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字卡欢呼:"三点水的是 ' 清' 泉,虫字旁的是 ' 蜻' 蜓!",猜灯谜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一口咬掉牛尾巴" 的谜面让孩子们抓耳挠腮,直到有人喊出 "告" 字,掌声差点掀翻屋顶。而 "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绕口令比赛中,孩子们涨红了脸反复练习,教室里满是 "哥挎瓜筐过宽沟" 的节奏声。
"大家猜猜,火山喷发时岩浆是什么颜色?" 随着志愿者的提问,孩子们的目光聚焦在讲台的模拟装置上。当红色 "岩浆"(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从自制火山模型中喷涌而出,带着泡沫流下 "山坡" 时,惊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实验后,志愿者还讲解了活火山、死火山的区别,以及长白山天池的形成原理,让科学的种子在好奇心中扎根。
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开合间,对称的窗花渐渐成型。志愿者从 “剪桐封弟” 的典故讲起,示范了折叠剪纸的基础技法 —— 西周初年,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 “圭” 的形状赐给弟弟,封其为唐侯,这一以剪刻为媒的智慧,如今仍在滋养着指尖的创造力。有的孩子剪出了简单的五角星,有的尝试了复杂的花草纹,还有人把当天学的甲骨文图案融入剪纸。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对准阳光时,细碎的光斑便在地面上跳跃开来,仿佛把千年文字的温度与剪纸的巧思都揉进了光影里。
经过前一天的知识输入,孩子们带着新的疑问而来。志愿者们针对性地讲解了数学公式的运用和英语单词的记忆技巧,还设计了 "错题闯关" 小游戏,让查漏补缺变得趣味盎然。
"海绵其实是动物哦!" 这个冷知识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志愿者用生动的动画展示了腔肠动物的触手、软体动物的贝壳、棘皮动物的棘刺,还讲述了小丑鱼与海葵的共生故事、旗鱼每小时 120 公里的冲刺速度。当讲到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时,孩子们纷纷表示要 "少用塑料袋,保护小鲸鱼"。
"原来我们用过的作业本还能变新纸!"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体验了 "浸泡 — 捣浆 — 捞纸 — 晾晒" 的古法造纸流程。撕碎的废纸在水中泡软,捣成纸浆后,用工具轻轻捞出,铺平、挤压、晒干…… 当带着纤维纹理的再生纸新鲜出炉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
"一个橙子变成一瓶橙汁,要经过多少双手?" 志愿者举起橙子的瞬间,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点燃。从果园里采摘的农民、运输货物的司机,到工厂里调试设备的技术员、设计包装的美工,再到超市里整理货架的售货员…… 一场关于 "橙子旅行" 的职业接龙,让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平凡生活里藏着这么多了不起的职业。志愿者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让梦想有了具体的模样。
两天的课程让我们既收获了孩子们的笑容,也看到了不足:一是部分孩子对古典诗词背景知识欠缺,参与深度有限;二是职业课的测试结果解读不够通俗。经讨论,我们计划在之后收集每个阶段的孩子的知识储备做备课依据;对于讲解不够通俗问题,团队将会增加课堂互动的频率,并在课堂结束后对课堂每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课程调查,根据调查反馈对后续课程进行改进。
蝉鸣依旧热烈,星光正悄悄在孩子们眼中积攒成河。这两天的青桐学堂里,汉字在指尖苏醒的温度、火山喷发时瞳孔里的惊叹、剪纸红纸上跳动的文化火苗、海洋深处传来的生态絮语,还有未来职业蓝图里跃动的少年意气,都在时光里酿成了清甜的记忆。旅程还在继续,更多星光正等着被打捞。下一段课堂里,会有新的惊喜生长,会有更多眼神发亮的瞬间。我们,继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