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夏日,阳光为青岛市黄岛区北江路社区镀上温暖的金边,“启航?童心筑梦” 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怀揣热忱而来,与这里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支教时光。这段旅程里,有太多触动心灵的瞬间:是初次见面时孩子们躲在门后偷偷打量的好奇眼神,是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连成的 “小树林”,是午休时趴在桌角分享的半块橡皮,每一个片段都像被阳光晒得暖暖的玻璃弹珠,在记忆里闪着清亮的光。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这一程的深刻感悟吧。
高磊
在北江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支教时光,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吹散了浮躁,留下了满室温暖。作为 “启航?童心筑梦” 服务队的一员,我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
防溺水课上,他们指着危险水域图片认真识别,跟着演示做热身运动,笑声中把安全知识记在心里;安全用电教育课上,那个举着湿手跑来告诉我 “记住不能碰插座” 的孩子,眼神清亮得让人难忘;网络安全课的情景问答里,孩子们抢答 “不点中奖链接”“不告诉陌生人地址” 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又有序。建军节宣讲时,讲述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事迹,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眼中满是崇敬; 无论是认真听讲的模样,还是踊跃举手的瞬间,都定格着这段充实的支教时光里,知识传递与心灵碰撞的美好。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成长。
二十天的课程画上句点,回望在北江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时光,那些精心的课程,仍清晰地在脑海中铺展。此时才恍然领悟,“启航?童心筑梦” 中的 “启航”,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这场支教行动所承载的深层寓意。这些课程所传递的知识,如同为前行之路点亮的灯塔,指引着正确的方向;而于我而言,在备课的严谨、讲解的专注、与知识传递的过程中,真切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 它是知识的播种,是信念的传递,更是让每一份付出都转化为照亮前路的力量,这便是 “启航” 二字最动人的真谛。
毕方旭
在北江路党群服务中心支教的这段日子,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看着孩子们陆续走进来的身影,我总会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包围。这些孩子带着各自的故事和梦想,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编织着属于他们的童年记忆。
我记得是第二天,八岁的安安突然情绪失控。当我坐下来与他面对面交谈时,我才真正走进了他的世界。当他向我描述他眼中的另一个世界时,那双闪烁着泪光却又异常明亮的眼睛,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我逐渐领悟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来到我们面前。我开始学会放慢脚步,蹲下身来,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
在这段支教经历中,我收获了太多意料之外的感动。当他们把舍不得吃的糖果偷偷塞进我的口袋,当他们兴奋地拉着我的手分享新学会的生字时,当他们高兴地向我分享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最纯粹的幸福。教育的美好,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
现在回想起来,支教的真谛或许就在于这种平等的生命交流。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补习班,而是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一颗懂得理解的心。北江路的这段支教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也让我在给予的同时,收获了最宝贵的人生礼物——那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感动,以及被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所治愈的温暖。
周笑
在扭扭棒小花的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卷曲着彩色的绒条,当一朵朵稚拙可爱的小花在掌心诞生,他们眼中光芒闪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原以为只是传授手工技艺,但一个小姑娘却别出心裁地把不同颜色缠绕成彩虹花束,那种不设限的创造力反令我耳目一新——原来思维自有其生机勃勃的藤蔓,能攀援出意料之外的风景。在文字印刷实践课上,一位小男孩反复调试油墨的浓度,当宣纸终于拓印出清晰饱满的“人”字,他脸上那认真又满足的笑容,让我也如沐春风,体验到知识在指尖传递的奇妙触感。而文字起源课上,孩子们更是将汉字的演变画成了趣味横生的故事,那些方块字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活力,在纸上翩然起舞。
这些时刻,让我真切领悟了教育远非单行道上的灌输:知识传递如双向流动的河流,在共同探索中,教者与学者互相灌溉,彼此滋养。
临别之际,回望孩子们手中的花朵、印染的宣纸、写满故事的画纸——这些不只是课程成果,更是心灵对话的信物,它们印证着“三下乡”实践无与伦比的价值。
知识之河不息流淌,生命之树向阳生长。唯愿这交汇的时光,化作滋养我们共同未来的雨露。愿小朋友们能够带着这夏日里萌发的无限可能,奔向各自星辰大海的远方!而我也由衷地期盼,能有更多怀揣热忱与理想的同龄人,投身到“三下乡”这片广阔的实践天地中来。在这里,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心力,收获的每一份感动,都将成为青春岁月里最闪亮的注脚,也将为更多渴望知识的眼睛点亮希望的星光。让我们携手同行,用青春的温度和智慧的光芒,共同播撒希望的种子!
杜鑫茹
在这个暑期,我怀揣着期待与热忱,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这次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认知的盲区,也让我收获了诸多宝贵的感悟。
在为孩子们授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从传统文化剪纸到趣味语文,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收获了他们纯真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
与孩子们的相处,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天真烂漫和无限可能。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常常让我惊叹不已。在手工活动中,他们奇思妙想,用稚嫩的双手创作出一个个令人惊喜的作品。他们的世界是如此纯粹,他们的快乐是如此简单,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物质和功利,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三下乡”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也意识到,乡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为乡村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李晓凝
北江路社区的晨雾里,二十多双怯生生的眼睛曾像未开的花苞。直到那些稚嫩的声音撞开我心里紧闭的门,我才惊觉:这场支教从不是我们单向播撒阳光,而是二十几颗童心与我们一起,把拘谨酿成了蜜糖。
十几天的支教,孩子们从拘谨到主动提问、分享,我也从紧张到从容引导。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中,他们收获了知识与探索的勇气,我读懂了奉献与担当的分量同时汲取了纯粹与前行的力量。离别的前一天,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手工课上的颜料沾了满手,科普课的实验台上展示着他们的实验成果,连最内向的女生都举着画满图案的作品,追着我们跑。我忽然想到起初备课时,总纠结"要教会他们什么",此刻才明白:我们教会了他们勇敢表达。他们却教会我,最珍贵的教育,是让每个灵魂都敢发出自己的声响。
一同参加三下乡活动的伙伴和二十多名小朋友,成了我这段旅程最珍贵的同行者,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朝夕相处的陪伴化作连接彼此的纽带,让我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也领悟到公益支教更深层的意义。
北江路的蝉鸣会记得,那些从沉默到欢腾的日子,那些沾着墨水的指尖与笑靥。原来最好的相处从不是"改变",而是二十多颗心慢慢靠近,在十几天的光阴里,一起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蜕变。三下乡予我教育初心的回归,让我在奉献中读懂担当,于双向奔赴里重塑生命的重量。
孙潇瑜
通过两周的北江路社区支教,我深深懂得,这是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温暖奔赴。初到社区时,满心忐忑,不知该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孩子们。可当真正站上讲台,望着他们清澈且满是期待的眼睛,那些精心准备的内容,便顺着课堂互动,自然地流淌开来。
手工课上,有孩子小心翼翼捧着折坏又重新折好的作品,递过来时小声说:“老师,这个送给你” 。看着他们举着亲手做的小笔筒、小贺卡,兴奋得小脸通红,我恍然明白,手工课不只是传授技能,更是陪伴他们用双手编织小美好,让脑海里的奇思妙想,都变成触手可及的快乐。知识课堂上,见他们把新学的成语写在小纸条,贴满课桌边缘,又突然懂得:知识支教从不是生硬灌输,而是把书本上的铅字,化作孩子踮踮脚就能摸到的月亮,当他们伸手触碰,摸到的是好奇,是对世界跃跃欲试的向往,是藏在求知里的滚烫期待 。
这些细碎的瞬间,像夏日里的星光,悄悄缀满了两周的时光。“在蝉鸣不止的夏天我们短暂交错,尾声潮落,感谢你们的出现温暖了我” ,这段支教时光,会成为我和孩子们,彼此生命里闪着光的珍贵印记。
孙浩洋
以启航为帆,用真心浇灌成长。这个夏天,我带着这份信念踏上三下乡的旅程。二十天的时光,从案头的教案到社区的课堂,从与队友的头脑风暴到和孩子们的相视一笑,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滚烫,既见证了教育的细微光亮,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
在准备阶段中,我们反复打磨课程体系,从清晨课业辅导的细致规划,到安全教育课模块的多维设计,再到非遗手工与趣味实验的创新构思。每一次集体研讨、场地踏勘、模拟试讲,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是责任意识的淬炼。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优质教育内容源于严谨设计与团队协作——这为后续实践打下了坚实根基。
两周朝夕相处成为知行合一的生动课堂。面对孩子们“为什么”的连环追问,我学会用生活实例拆解抽象概念;安全教育课上,当孩子们举着画满警示符号的手抄报发言时,我懂得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趣味实验里,“失败了再来”的默契,让我明白耐心比结果更重要。这些瞬间,让我的沟通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共鸣”,极大锤炼了我的即时沟通与动态协调能力。
这段“三下乡”旅程,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场,更是个人价值融入时代洪流的启航点。它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箴言,也让我更坚定地认识到:唯有将个人成长根植于社会需要,青春方能绽放最绚丽的光华。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在实践中淬炼出的担当,继续在服务他人的路上坚定前行,以青春之力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张喜科
蝉鸣聒噪的盛夏,我以“启航?童心筑梦”服务队成员的身份,携着满载奇思的 “废纸变变变” 创意工坊与浸润书香的 “故事分享会”,踏入社区的方寸天地。起初的我以为做老师很简单,只要备好流程就能让课堂顺利开展,让知识有效传递。可真正站在课堂上我才发现,教育从不是刻板的执行。有的孩子在造纸时急着探索却手忙脚乱,有的在故事分享时默默倾听却羞于表达,这让我明白:原来教学不必执着于 “标准步骤”,而是要像调整纸浆浓度那样灵活,像引导故事共鸣那样耐心,在孩子的节奏里搭建理解的桥梁。所谓教育的智慧,或许就藏在从 “我想教什么” 到 “他们需要什么” 的转变里。
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总是被一种纯粹的力量打动。当废纸在他们手中渐渐显出新纸的模样,当故事里的道理被他们用稚嫩的语言重新诠释,我忽然读懂: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给予。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藏在触摸纸浆的指尖,对成长的向往融在听完故事后的若有所思,这些无声的反馈远比预设的 “效果” 更动人。原来我们传递的是方法与故事,而他们回馈的,是让知识落地生根的生命力 —— 这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 “教会”,而是唤醒彼此对世界的感知。
回望这段经历,更多的是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我曾因急于推进流程而忽略了不同孩子的节奏,也曾因执着于 “讲清楚” 而少了些 “听懂了吗” 的倾听。这些不完美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明白:好的教育,不光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更得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细心呵护他们成长。未来再走进这样的课堂,我想带着更柔软的耐心 —— 不只是教他们造纸与讲故事,更要学会在他们的世界里,慢慢读懂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它藏在灵活的调整里,在无声的共鸣里,更在永远向着 “理解” 靠近的脚步里。
回望这段经历,更多的是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我曾因急于推进流程而忽略了不同孩子的节奏,也曾因执着于 “讲清楚” 而少了些 “听懂了吗” 的倾听。这些不完美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明白:好的教育,不光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更得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细心呵护他们成长。未来再走进这样的课堂,我想带着更柔软的耐心 —— 不只是教他们造纸与讲故事,更要学会在他们的世界里,慢慢读懂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它藏在灵活的调整里,在无声的共鸣里,更在永远向着 “理解” 靠近的脚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