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儿童感受传统木工技艺的独特魅力,萌发对 “工匠精神” 的认知,同时激发青少年传承非遗文化的兴趣,2025年10月18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小黄锋” 志愿者协会走进北江路社区,以鲁班锁为载体开展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动画短片、工匠故事讲解原理,搭配全程实操教学,让小朋友在动手体验中学习非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活动开篇,志愿者以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为切入点,将鲁班锁的榫卯结构原理直观呈现。屏幕里,凹凸咬合的木构件无需钉子便能稳固相连,瞬间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随后,志愿者结合鲁班发明工具、专注造器的工匠故事,细细讲述鲁班锁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工匠的智慧讲到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小朋友们在听得入神的同时,初步种下对传统技艺的好奇种子。
讲解结束后,活动进入核心的实操教学环节。志愿者为每位小朋友分发基础六柱锁构件,教学从分步拆解开始:先教大家识别 “钥匙柱”“榫眼” 等关键部位,再演示如何顺着结构纹理轻轻拆分。遇到动手困难的小朋友,志愿者便蹲下身手把手指导,帮他们调整手部姿势、找准拼接角度。原本看似复杂的木锁,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渐渐被小朋友们拼合完整。过程中,志愿者还不时穿插安全提示,提醒大家注意木构件边缘,避免被木刺划伤,让实操体验既有趣又安全。
所有小朋友完成拼装后,活动进入心得分享环节。有的小朋友兴奋地说 “拼鲁班锁要先找对‘带头’的柱子,不然怎么都拼不好”,有的则分享 “原来古代没有螺丝,工匠也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东西”。志愿者顺势开展传统文化小问答,提问 “除了鲁班锁,鲁班还发明过什么工具”,答对的小朋友收获了志愿者准备的小贴纸,进一步强化了学习乐趣。
此次活动不仅让小朋友熟练掌握了基础鲁班锁的拼装方法,提升了空间思维与手部协调能力,更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木工技艺的魅力,对 “工匠精神” 有了初步认知。未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小黄锋” 志愿者协会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开展更多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助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