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思政教育 “走出课堂、扎根生活”,工程技术学院团总支特意策划 “身边故事里的思政课” 系列活动,邀请新能源汽车专业五班王皓同学分享他的秋粮抢收经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田埂上的汗水、与天气赛跑的焦急、粮仓满溢的踏实 —— 这份藏在玉米地里的真实故事,让同学们读懂了 “劳动的价值”“坚守的意义” 与 “互助的温暖”,也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道理,变成了可感、可学的成长养分。

王皓的讲述里,满是身体的疲惫:天不亮啃着馒头往地里赶,中午在田埂上吃 “带土的饭”,下午三十多度的高温里,后背贴着重发烫的座椅,衣服 “湿了又干、干了又硬”,结满白花花的盐渍;收工后腿像灌了铅,沾着枕头就能睡着,手上的老茧磨破了贴个创可贴继续干,腰累得直不起来就靠土坡歇五分钟……
“这就是劳动最真实的样子 —— 不轻松,但足够有力量。” 团总支在分享会后的引导中这样说,“王皓同学和天气‘抢时间’的韧劲,正是我们工科生需要的‘钻研劲’:面对难题不退缩,像抢收粮食一样‘盯紧目标、全力以赴’,这就是劳动精神给我们的最好启示。”

“抢收的苦是真的,但甜也是藏不住的。” 王皓笑着说,每天收工后,他最期待的就是去粮仓转一圈 —— 摸一摸带着泥土气息的玉米,闻一闻那股清香味,“所有的累好像一下子就散了”。
“抢收不仅让我懂了劳动,更让我记着了‘有人帮’的温暖。” 王皓的故事里,还有一个让他 “记一辈子” 的细节:有一次,家里的收割机链条突然断了,眼看地里的水稻就要 “熟过劲儿”,他急得团团转。隔壁的李哥听说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家的收割机调过来,先帮他收完了剩下的地,只说了一句 “粮食不等人,先把你的收了再说”。
后来李哥收麦子时,王皓也带着家人去搭把手 ——“他帮我,我帮他,庄稼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没有轰轰烈烈的承诺,只有 “急人之所急” 的实在;没有斤斤计较的算计,只有 “互相搭把手” 的默契。这份邻里间的互助,让 “温暖” 有了具体的模样。
“这就是团总支想让大家感受到的‘共情力’:不管是在校园里和同学组队做项目,还是未来在工作中跟同事协作,‘守望相助’从来不是口号。” 分享会的互动环节,团总支志愿者骨干这样引导,“就像王皓和李哥,你帮我抢收、我帮你割麦,这份‘彼此支撑’的善意,和我们工科生‘协同攻关’的专业精神,本质上是一样的 —— 只有一起扛、一起干,才能把‘难题’变成‘成事’。”

结语:田埂上的故事,是最好的 “成长教材”
这场秋粮抢收分享会,没有复杂的理论,却让 “劳动精神”“坚守信念”“互助美德” 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动。工程技术学院团总支始终相信:最好的思政教育,藏在身边人的故事里,藏在生活里的每一份 “脚踏实地” 中。
就像王皓说的:“明年秋收还是会辛苦,但我还是会满怀希望地迎接 —— 因为我的根在土地上,心在收成里。” 这份 “扎根当下、向阳生长” 的态度,正是团总支希望传递给每一位同学的:学新能源专业,就扎根技术、钻研创新;做工科人,就踏实肯干、心怀温度。未来,团总支还会继续挖掘更多 “身边的思政故事”,让成长路上的每一份经历,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