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青春 | 扎根西部,让青春熠熠发光
奉献在祖国需要处,是他的初心,将志愿二字刻入生命历程,是他的担当。他,是一团火,从祖国的东部沿海,去到西藏基层,奉献青春力量。他,如满天星,散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他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高鳌。
我叫高鳌,建筑工程学院13级的学生,2017年8月,我通过西部计划来到西藏。刚开始,对我充满吸引力的并不是西部计划,而是对西藏的向往,对布达拉宫、对红白墙的憧憬。当我临近毕业之际,其他同学都在忙着网签,都在忙着找工作单位,而我似乎对未来还是一切未知,充满着迷茫。从校团委那里了解到“西部计划”这个消息,我报了名。当时不一定能去到西藏,有好几个选择,可能是去西藏的人太多了吧,当时只能去新疆或是贵州等地,心中多少有些失落。幸运的是上天眷顾了我,让我拿到了难得的名额,我可以去西藏了。
2017年8月,我同学校其他三个同学来到了这个不是发达的城市--那曲。我记得我们那一年一共有5个人来了西藏,唯一的一个女孩子去了日喀则。
要出发了,从济南火车站上车后,我们第一次踏上进藏的路,第一次知道还有可以供氧的列车。能看见雪山的兴奋最终敌不过渐渐出现的高原反应,历经几十个小时,我们顺利抵达拉萨。服务地很贴心的安排公交车来到车站里接入藏的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感觉自己很有范儿。一路上,我们路过布达拉宫,志愿者们纷纷被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所吸引,用照片留下了在拉萨短暂的回忆。报到当天,服务地把我们安排在了拉萨的一所实验小学里。
在入职之前,所有进藏志愿者进行了七天的集中培训,我们一同学习了高原上工作生活的注意事项、了解了西藏的传统习俗文化,对西藏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即将开始的志愿服务生活进行了知识储备。集中培训就在新奇与期待中很快结束,就要正式上岗了,我们重新拾起行囊,坐上开往那曲的大巴车。之前从网上了解到那曲的气候条件不是特别好,但真正来了才真正见识他的“喜怒无常”。那曲不比拉萨,它的海拔还要高,气候还要恶劣,海拔4200多米的那曲常常是狂风漫卷。早上太阳照常升起,中午就开始下雪,有时候还夹杂冰雹下来,一天之中可以体验四季。当地有句戏谑的话,那曲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整个那曲地区并不大,跟内地一个县城比起来,可能还要逊色。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那曲地区撤地设市,这也让我们跟着激动了好久。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慢慢习惯了这个城市。
我被分到了住建局,印象最深的要数驻村。在村里,大多数人都是说藏语,没有藏族同事一起工作的话,根本应对不来。一个驻村点要配备三个人,我和另外两名藏族的同事负责一个驻村点。村委会到乡里是土路,只有村书记有一辆皮卡车,他会帮我们带一些生活用品。有一次和驻村队长想到县里买点生活用品,从乡里到县里一个来回要四个小时,于是我们借了一辆摩托车。到乡里的路不好走,在路上出了车祸,我从后座飞了出去,庆幸的是,因为自己穿得太多才没有发生大的意外。村里的生活过得倒也简单规律,做着日常的工作,打发着时间。驻村结束后回到单位,重新给我调换了岗位,让我深入了解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住房公积金这项工作,让自己懂得了更多关于它的政策,没有浪费在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经历。
在那曲的两年,我收获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在社会上的各种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两年的志愿服务生活还算充实,我们在高原上爬山,在高原上骑车,在高原上一次次突破自己。为了给自己更好的生活,也是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去,经过努力,我成功报考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继续用我的所学来服务西部。
通过“西部计划”,我拥有了别样的人生。我可以在这天天看到蓝天白云,可以看到神圣洁白的雪山,可以看到令人向往的红白墙,可以看到那么多虔诚的人在祈祷,可以看到那金光闪闪的转经筒诉说着人们的愿望,可以看到那威严庄重的布达拉宫在等待人们的到来。
图为高鳌工作的场景,正在施工现场检查施工
图为高鳌工作的场景,正在施工现场检查施工
不是每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中,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无悔踏上援藏路,有一群志愿者做到了。用勇气选择的路,定能有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