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井冈山上,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团学干部们如是说
发布时间:2017-05-01浏览量:4797
4月23日至27日,2017年全国高校团干部培训班(第1、2期)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培训期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团干部们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沙龙”“工作论坛”“团学道·新思享”等形式,围绕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共青团改革攻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议题,深入学习,激烈讨论,谋划未来,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共青团行动在路上。下面,团团带你一起走进活动现场,一起领略团干大咖的精彩论点。
第一现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团委书记 
董绪瑶
同舟共济,打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攻坚战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共青团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从四个方面凝聚力量,持续发力:一是以树立正确价值为导向,舞好思想引领的指挥棒,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四进四信”等主题活动,构建“大思政”、“大教育”、“大宣传”格局;二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建好“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路线图;三是以提升新媒体素养为导向,打造网络空间新高地;四是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导向,寓学于乐,真情引领学生创新实践,寓学于赛,真诚服务学生学术科研,寓学于情,真心鼓舞学生成长成才
河北美术学院团委书记 
苏笑铭
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做深、做新、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河北美术学院共青团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工作载体,做深、做新、做实育人工作。学校独具特色的“着汉服、奏汉乐、行汉礼”中国汉文化学位授予仪式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团委打造“北大名师进校园”系列讲座,组建“剪纸、茶艺、华风汉韵、烙画、葫芦画、扎染、雕塑”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中升华思想境界,塑造爱国、爱乡、爱人类的高尚道德情操。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 
邬佳
用大爱撑起学生心中那片天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有爱、懂爱、会爱”的理念,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全然自觉地提升涵养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工作中一是提升理念的深度,打造以“课程+竞赛”模式为主体的健康工程;二是深化精神的高度,打造以无偿献血活动为主体的健魂工程;三是追求意识的精度,打造以应急逃生演习为主体的健生工程;四是拓展人员的广度,打造以“特色晨练+运动队”为主体的健体工程;五是遵循专业的角度,打造以心理健康活动为主体的健心工程;六是超越自我的美度,打造以人文艺术活动为主体的健美工程。
第二现场: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
青岛黄海学院团委书记
 张艳
依托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改革  
青岛黄海学院共青团精准对标实施改革。一是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制定《青岛黄海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积分换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效果显著;二是扩大“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校院两级专兼职团干部,全部对接团支部,将工作做进学生教室、学生寝室、学生自习室,做进青年学生心里;三是重构团学组织格局,构建校院两级“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四是整合新媒体资源,成立团委新媒体中心,针对性开展“网上共青团”建设。
上海杉达学院团委副书记 
盛毅
凝心聚力,竭诚服务,
全面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
上海杉达学院共青团在改革中着力聚焦“四力”、竭诚服务青年。一是让团学组织更有魅力,建立“1+8+X”组织架构,挖掘“一心双环”工作格局,建设团学新媒体矩阵,实现集体发声、集成服务;二是让团学工作更有张力,制定《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试行)》,实施“1+1”学分模式,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一院一品”,做到“百花齐放”。三是让团学骨干更有定力。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课题研究”等,提升专兼职团干部工作能力;四是让团学队伍更有活力,不断完善“团支部-二级学院团学联-校团委”三级联动机制,坚持将团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规定,做到步调一致,行动快捷。
第三现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学习沙龙
黑龙江东方学院团委书记 
高文举
聚焦“青年”,画出最大“同心圆”
《规划》就如青年之灯,照亮了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让广大青年更加温暖、自信、出彩。《规划》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将青年的所困、所难、所惑当作发展大计的重要一环,有效地开出了一系列发展良药,让青年倍感温馨。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共青团工作,一定要立足本校现实,积极研究共青团领域的难点问题和长远问题,力争实现工作新突破,画出最大“同心圆”。同时,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共青团工作要强化青年的参与服务过程,要主动接受青年的监督,服务效果要注重青年的评价。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团委副书记
 陈欣杰
把握机遇,推进改革,为青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规划》是共青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改革的原动力。如何围绕《规划》要求,体现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特色,建立差异化发展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实现“常规供给”到“有效供给”的深度转变,关键在于让青年在共青团工作获得参与感、获得感、归属感。要以青年的参与感为导向,夯实团的群众基础,落实各级青年组织的代表大会制度,使青年真正有参与感;要以青年的获得感为追求,突出团的服务品牌,努力建设好第二课堂成绩单,使学生得到最直接的获得感;要以青年的归属感为目的,加强团的凝聚能力,依托青年之声,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使共青团成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的家园。
海口经济学院团委副书记 
马丹婷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团委书记 
李文豹
抓住机会,让高校共青团工作彰显新的价值
要深刻认识《规划》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导向性要求,应整体思考、科学拓展高校共青团在新时期的职能,清晰明确在每个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中的定位;属于高校共青团主导和统筹的任务要求,要发挥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持续打造像“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等青年学生关心关注,喜爱喜欢的活动品牌。属于高校共青团参与和配合的任务要求,要积极中主动,配合中创造,合作中助力,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其次高校共青团应该在结合中贯彻、在融合中创新。各个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共青团工作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应在充分贯彻落实《规划》的同时,建立自身工作特色体系,注重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重点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活动平台的加减法,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