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的通知》(中青联(2020)5号)和《山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精神,扎实推进学校“青马工程”实施,建立起体系完备、运行规范、效果突出的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青马工程”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青年”、“党管人才”原则,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穿“青马工程”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2.突出核心目标。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学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注重实践导向。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群众工作实践、各种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站稳立场、坚定信念、锻炼能力、敢于担当,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4.遵循育人规律。聚焦培养青年政治骨干这一目标,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青年成长规律等,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 养的特殊要求。
(三)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青马工 程”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备,培养模式更为规范,对青年政治引领的功能效应愈发凸显,切实为党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
二、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培养机制
(一)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
建立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养体系,院级“青马工程”在学院团总支的组织、宣传下实施。从学院“青马工程”学员中择优推荐参加学校“青马工程”。学院“青马工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按照学院学生数5%-10%的比例合理安排规模,每一期集中培训周期原则上为1年。
(二)规范学员选拔标准和程序
学院“青马工程”须制定选拔办法,明确选拔对象、选拔条件,规范选拔流程。
1.学员必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强烈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从学习工作突出的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中选拔。
2.学员选拔坚持标准逐级提高的原则,上一级班次学员必须满足下一级班次的基本要求,并经过下级组织推荐和差额选拔产生。
3.学员选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比选择优、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方法和程序进行选拔。其中,比选择优一般包括笔试、综合面试、个人业绩评价等环节,组织考察要深入人选所在集体中了解表现情况和群众基础,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取。
(三)完善标准化培养内容
1.深化理论学习。主要目标是帮助学员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理论学习分为理论课程学习和专项课程学习。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课程学习可根据各班次学员特点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原则上,理论课程不得少于总课程的50%,学员每年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5天或总学时不少于40学时。
2.开展红色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学 习。引导学员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主要方式是组织学员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实地学习,参加祭奠革命先烈、重温入党(团)誓词等仪式教育。寻访历史见证人,观看优秀典型事迹的影像资料、专题展览,邀请先进典型作事迹报告等。
3.加强实践锻炼。主要目标是帮助学员深入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加强社会观察,在基层一线、困难艰苦地方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方式是开展集中实践,组织学员到有代表性的基层地区和行业开展实地锻炼。实践教学应根据各班次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可结合“青鸟计划”,组织学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实习锻炼,结合“三下乡”到省定贫困村进行社会实践。深化日常实践,引导学员在网络上主动发声亮剑,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作斗争,在面对重大事件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时冲锋在前、经受考验。
4.参与志愿服务。主要目标是引导学员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践行社会责任,牢记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学员注册成为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帮贫救困、扶弱助残、倡导文明、维护秩序、爱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中,做出积极表率,走在志愿服务的最前列。原则上,每人每期参加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建立健全从严管理机制
1.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制定学员管理规定,建立日常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向学员所在党团组织了解学员日常言行,建立“青马工程”联络员制度,实时监督掌握学员表现情况,将日常表现作为学员评价的重要指标。
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标准上,把学员政治表现作为第一位的要求,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作业提交、日常行为表现、重大事件响应、突出贡献等方面明确任务完成标准;在考核方式上,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学员自评互评、导师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的整体赋分,按比例设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级,合格以上准予结业,并将考核结果向校团委备案。
3.实行淘汰退出机制。坚持动态淘汰,通过日常观察、甄别,对于在培养过程中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违反社会主义道德,有不当言行造成恶劣影响的;在重大事件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前表现消极、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违反所在学院纪律制度,情节严重的;不遵守培训纪律,违反学员管理规定的。以上行为一经查实,坚决予以淘汰。强化末位淘汰,结合培养期各环节的评价考核结果,对未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予以淘汰。
4.建立跟踪培养机制。保持与结业学员的常态化联系,建立并实时更新学员信息数据库;关注学员后续成长发展情况,向学员开放各类学习平台,提供学习交流的支持和帮助。
(五)大力加强人才举荐
1.做好学员推优入党工作。积极推荐优秀“青马工程”学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学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期间参加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内容应当记入入党积极分子相关培养材料。
2.支持鼓励优秀学员报考选调生,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优先考虑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人员、具有参军入伍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团委建立“青马工程”学员备案制度,积极向党委组织部门推荐。
加强团内激励,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可吸纳为团的领导机关挂职、兼职干部,推荐为团的各级委员会成员、团代表等人选。
三、强化支持保障
(一)完善领导机制。各学院探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形成分工协作、定期沟通、督促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合理筹措各类社会资金等,保障项目实施。
(二)提升专业水平。持续加强“青马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积极做好“青马工程”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校、团校以及相关 专业研究机构的衔接,充分运用专业资源力量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探索建设“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在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示范培训、咨询智库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三)优化资源保障。各学院要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科研院所优秀教师等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用好既有相关教材成果,不断开发推广精品课程,建设“青马工程”教学资源库。统筹各类新闻媒介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规范使用“青马工程”文化标识,结合青年特点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