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08-我们一起学经典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6-04-29浏览量:8718

 

 

 

 

 

 

 

【第二期】

                                                               

    间:321 周一晚上18:40

    点:资产管理科

参会人员:丁德华、宋伟莎、王锡聚、薛瑞山、王继保

主持学习:王振刚

学习内容: 古代十大思想家

                                                                               

1、老子-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前580-500),姓李,名耳李耳,春秋楚国人(河南鹿邑县)周朝的守藏史。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周王朝(东周)日趋没落,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代表作品:《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221年)前的一部著作。

注:“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三清尊神:上古时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2、孔子-中国古代最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3]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论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孟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扬人

  孟子(前372-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是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代表作品:《孟子》

4、庄子-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发扬人

  庄子(前369-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作品:《庄子》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墨子-中国古代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376),名翟,春秋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代表作品:《墨子》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

6、荀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荀子(前313-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河北中南,河南北,山西等)。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代表作品:《荀子》

7、韩非子-中国古代的法学大家

  韩非子(前280-233),战国人。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代表作品:《韩非子》,其中韩非子的著作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闻的成语: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三人成虎等(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

8、晏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本”思想家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9、董仲舒-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前176-104),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西汉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他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春秋繁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智、信。[1]

 10、朱熹-中国古代著名理学家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hao、程颐,兄弟两个,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本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语句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江海)。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