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的其它各类课程当中。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树立“大思政”理念。2020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随着国家不断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高校各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
二、《大学英语》学科基础及课程思政内涵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学科属性为该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学理基础和逻辑前提。该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学分多,学时长,师生覆盖而大,影响面广,而英语教材的原版性内容特点更被人们通常认为是“灰色地带”、敏感区域。因此,为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学科体系的内涵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尤显重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可以阐释为:将广义的思政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获得对中国优秀文化等中国元素的熏陶和教育,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学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外语能力,才有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教师才能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英语》思政课堂教学案例
本案例选取《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复旦大学出版社)Unit 6,其主题为Aging Society (老龄化社会),包括两篇课文Text
A: The Time It Takes (《逝去的时光》)和Text B : When They Won’t Spend the Money (《他们不愿意花钱》)。授课对象为2018级学前教育本科3、8班,影视摄影与制作本科4班,绘画本科2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1班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2班共六个本科班。
(一)教学目标
在语言层面上,引导学生从语篇的视角,领会每篇课文的叙事逻辑结构,培养分析叙事文基本模式的能力,提高针对该文体的读写能力;在德育层面上,让学生体会老年人的内心情感和需求,培养尊老爱老的情感和孝敬老人的优良品质。教师在课堂中顺势融入相关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孝”的相关问题,将中国传统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采取启发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引导、授课,组织学生以brainstorming, groupwork, presentation等形式加深对主旨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后布置写作练习。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生词、课文,完成Text A相关的词汇练习,在Text
A中划出描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词汇或表达,体会主人公的对于生病的母亲的情感和态度;各学习小组找一个与“孝”有关的小故事或影视作品。
2.课中。首先引入关于孝敬父母的两个话题:(1)Have
you ever accompanied your
parents to the hospital? When?(2) Will you live with/nearby your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er?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Text A,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演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在陪母亲看病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领会到课文中老人晚年生活的不易和尊老孝老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课文主体叙事模式的同时,开始了解“孝”的内涵,并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孝文化?Text A的阅读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选取两组学生讲解课文结构和叙事方法,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英语作文,题目为:
What
do you think of an aging society? 该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孝文化,践行孝道。大学生即将成家立业,从思想上传承孝文化,行动上践行中国传统孝道意义重大。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较好地完成了设定的语言及思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层面,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锻炼听、说、读、写技能;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这一隐性层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反思领悟,从学生的课后反馈看,同学们在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后,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建立起了更为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总结
教学案例展现了二者有效结合的具体方法,即在立足于语言教学的同时,积极探寻二者的契合点,一方面重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另一个则深挖课文主题思想与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并通过启发式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课本学习作为语言教学的输入端,同时将育人主题的反思活动设计为教学活动的输出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良好反馈表明了这一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就是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教师要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自觉开展叙事行动研究,实施个性化教学,积极探索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融入外语课堂实践永远在路上,需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主动思考和探索。本案例的有效实施,验证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和学科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胜,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履践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