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
近年来,高校专业调整步伐呈加速态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一些高校急于通过增设新兴专业、合并传统学科抢占发展先机,却在缺乏系统规划的情况下陷入“为调整而调整”的困境。在热门领域扎堆开设学科专业导致同质化竞争,冷门学科则仓促裁撤忽视长期学术积累,这折射出教育决策中短期功利导向与长远战略布局的失衡。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认为,专业调整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要通过优化学科的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贡献,其核心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校要树立思维的校准机制,即学科专业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全面性相关联,以此破解专业调整短视化的难题。
高校应该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思维校准机制?
首先,要建立产业需求导向机制,专业需求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比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农业大学与西南大学根据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几个方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惠,我校在这些紧跟国家战略的专业上招生人数超过60%,这样的招生规划实际上是以国家战略为基本指南的。
其次,要建立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的机制。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要立足世界前沿及国内科技前沿的发展。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势必要布局生物信息、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相关专业。同时,这些学科专业大多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升级,不断拓展课程类目,不断培养优化教师队伍,也要注意不能一蹴而就。
再次,要建立人才发展的动态反馈机制。以四川农业大学构建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为例,这个系统可以实时追踪本科毕业生在岗位的胜任力、薪酬增长曲线、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依靠这些反馈,学校可以对这些专业的去留与升级改造进行评估。
最后,要实行差异化专业构建。这一点可以从A类专业和B类专业分别来谈。以A类专业来说,比如近几年大数据技术专业报名的学生很多,但如果没能形成专业之间的差异化、打造独有的内涵式发展模式,那3-5年后它很有可能变成冷门专业。因此,需要对A类专业进行周期性评估。对B类专业来说,比如对于农学非常重要的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等专业,这些属于战略储备型的专业需要夯实基础学科的创新能力。因此,对这些专业的评估则要以更长的周期来进行。
对专业设置实施预警机制,这一机制要如何发挥作用?
目前,“学科综合指数评价体系”设立了三个维度的指标。其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标尺,比如国家战略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科生态和资源支撑力等核心指标。其二,这一体系涵盖了五大关切点,包括生源质量、师资质量、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就业质量。其三,对于不同学科的指标,在包含专业的五大关切点之上,还设置了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度、国际社会影响力三个维度。这样一来,对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指标就能够避免依靠单一的就业率、科研产出等进行片面式的评价。
在这几大维度上,四川农业大学设置了不同的预警红线,任何专业的任一维度低于预警线都要进入“黄牌”预警状态,若连续3年呈“黄牌”状态,则要进入“红牌”警告阶段,这些专业就要启动改造流程。改造完毕后,将会邀请校外的专家和毕业生进行评估,如果综合评定情况良好,会进入5年的整改期,否则将会撤销专业。
当然,学校也需要为各个专业提供改进的方向。比如,生源质量较弱的专业需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建立更多生源基地;师资质量较弱的,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特别是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提升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的指标同样如此,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此协调部署,让这些专业接受来自校内外师生与专家学者的综合评估。
同时,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评价标准也需要与更权威的标准进行融合互补。比如四川农业大学在自己的学科评价标准之上,又融合了教育部针对“双一流”学科的评价机制,这不仅能让各个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时刻看到标准,以高标准着力自我提升,也能使这套机制更加公正、客观。
高校应如何建立有效的专业引导机制?
第一,要真正在学科专业内涵式建设上下功夫。学科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核心包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方式、文化塑造等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通识课是刚性需求。所谓通识教育提素质,专业教育升技能,实践教育增能力。每个专业至少要设置两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要能够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烙印,并引领学生亲自实践。只有让学生从中找到个性化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憧憬,才能够使他们未来愿意在相关专业继续工作或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科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二,要优化“招生—培养—就业”的机制。学校要加大对不同专业的宣传,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区别;要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理清不同专业究竟更适合走产教融合还是走科教融合的道路;要构建多维的职业引导机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同时深化通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有多样的选择。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以实践提升专业技能,逐步建立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适配的动态就业观,降低盲目考研考公的可能,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规划后再进行选择。
(信息来源:节选自光明社教育,2025-05-19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