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文汇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文汇
中国人为何只想得诺奖,对科学本身不感兴趣?
发布时间:2019-02-28浏览量:4366

一场招生面试让你看到关键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每年从录取的大学本科新生中选拔一部分有潜力的学生进入高等工程学院学习。

在选拔考试中有这样的一幕。

教师:如果你现在发现在笔试中有哪道题目做错了,马上告诉我应当怎样纠正。如果在笔试中有哪道题目没做出来,现在想出来了,马上告诉我这道题目应当怎样做。只要你的纠正或补充是正确的,我马上给你加分。你要不要加分?

考生我们中学教师告诉我们,考过了的题目就不要再去想,想了也没有用。因此我考了过后没有想。

对此,该校教授李尚志[i]有如下评述

将某位学生笔试中不会做或者做错了的题目在口试中再问他,给他一个弥补自己错误的机会。这不仅是考他们的知识,更是考察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科学是否有兴趣。这位考生说想了也没有用了是因为:既然已经考试过了,再去想,想出来也不会加分了,所以就干脆放弃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笔试之后,考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查书本、请教别人、自己重新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不困难。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这样去做。高考状况也是如此。大部分考生们在高考之前巴不得有人告诉他们高考将要考什么题,在考场上巴不得找一个人来教他高考题目怎样做,或者找一本书来寻找答案。

似乎,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分数,而对于所考的知识本身毫无兴趣。联想到我们现在整天在预测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向诺贝尔奖的评委请教获奖秘诀,评委也将秘诀毫无保留的传授出来了: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想得奖,对科学本身不感兴趣?

确实,每个得诺贝奖的人都是热爱科学本身,并不是为得奖而研究科学,要想得诺贝尔奖,就应当向他们学习这个经验。但是,很多中国人对这个宝贵经验不感兴趣,对这个真传秘诀并不喜欢,仍然年复一年地预测何年何月中国人能得诺贝尔奖。如果搞科研的人都这样在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的方向上继续狂奔,诺贝尔奖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了。

但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而对科学本身没有一点兴趣,那么下一代也没有希望。对科学的兴趣,思维的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考生如果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将来才有可能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现在才能学好大学的课程。我的指导思想就是希望将那些对科学有兴趣、不指望天上掉下馅饼而愿意自己认真思考的学生选拔出来,加以培养。

(搜狐网·教育2017-07-14 06:38



[i] 李尚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新中国的第一批博士(18人)之一。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