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文汇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文汇
教师的教学风范
发布时间:2020-04-15浏览量:9576

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不可忽视自身的教学风范

教师教学风范体现为教学中的良好师表形象和风度气质。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所教知识的良好把握与讲解,如有良好的教学风范相伴随往往会自然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课堂教学效果,这已被许多教学大赛和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

现实中教学风范往往蕴含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往往会使教师显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如与学生交往中的诙谐和幽默,真诚友好;对教育内容的精确表达,恰当处理;对问题了然于胸,或讲解清晰透彻,挥洒自如。或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教学过程或设计精当、不凌节而施、收放有度。或激疑善喻、引而不发、活而不乱;在课堂教学中或为学严谨、施教灵活。或视野开阔、学识广博。或思维敏捷,心智如泉。或仪表整洁,举止文雅等等。这样的教学风范,谁能不承认它富有美感和艺术性呢?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甚至会在学习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体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会自然显现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引起学生对教师人格的好感,进而会产生一定的师表效应。正因为如此,教学风范往往也是人们看一个教师“够不够格”直接着眼点。

为师从教,不可不注重锤炼良好的教学风范。

教师应有怎样教学风范

教师教学风范具有广泛的内涵与所指,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把它视为教学工作的纯熟性和进取性、职业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性、言行举止的文明性。

教师要有进取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忽视教学的纯熟和自然性。因为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如表达,而不是完全复述教案或教材上的文字语言,便于学生理解,易于与学生交流;才能对内容精当取舍,合理整合,讲解中收放自如;才能使心态松弛,讲述流畅,使语气语调、情绪情感、面目表情、眼神动作、声音手势等恰当协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持续认知、关注和思考等;才能使教师教学课题发挥和新意创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出现新的感悟或生成。

教师职业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性也是教师教学风范的重要体现。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职业个性,不同的职业个性往往都是被各自的职业所塑造的,事实上人的职业个性也往往是在认同某种职业性质、适应某种职业特点过程中得以显现和形成。职业个性是从事一定职业所必需,教师职业也是如此。教师的职业个性心理品质应是积极健康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乐观、豁达、开朗、大方、温和、宽容、坚毅、顽强等往往会无形显现出一定的亲和力,在学生中确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偏狭、拘谨、过分敏感谨慎、焦虑、恐慌或不能很好调整自己情绪和心态,甚至把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往往难以在学生中获得良好的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当然,倡导职业个性的亲和性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总是对学生笑脸相迎,真正的教育理性是要把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教育教学不能没有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不按要求去做或违背要求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加以制裁,对这种事情的处理不能失去对学生自尊、人格和权益的尊重,应尽量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对他所做(违背正当要求)的事情不满意,而不是对他人格、自尊和权益的漠视。具有优良教学风范的教师往往是对事不对人,不是单纯的说教,并能善于借助多种形式(动作、手势、表情、语气等)恰当地传达或表示对学生某种事情或行为的欣赏与否、肯定与否等。

良好的教学风范也表现为教师言行举止的文明性。这种教学风范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特征,也可称之为教师的师表风范。因为,师表是指说外部言行的表现特征,其意重在言行的价值层面,主要涉及言行表现“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如果不按合理的价值要求去做,或违背了合理的价值要求,其外在的言行表现就不具有师表性。师表风范的内在源泉在于律己性,律己性是师表风范得以持续和强化的内在机制。教师律己的实际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职业需要并被认可的要求约束自己,并在实际工作中履行这些职业职责。二是自己给自己立法,用自己提出的要求约束自己。教师的为人师表,其体现最重要的是他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良好的师表风范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习惯,而不应是做作的、装扮的或是虚假的,真实自然是师表风范产生教育意义的内在源泉。教育上最为不利的因素莫过于教师道德上的虚假和做作。真正的师表风范应以人的特点而不应是以“神”的特点来表现。师表风范虽然包含以高尚情操影响学生的道德自律,但决不意味着要教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必须完美无缺,不得有任何缺点或不足。表风范的真实自然性,不是要放弃道德上的内在律己,不能没有律己性做基础。自律不是要求“存天理去人欲”,而是对自身的各种欲望加以理智地调控和调节,使其得到恰当合理地表现。另一方面,也不能在这一问题上矫枉过正,以所谓崇高的道德律令僵化刻板地要求教师,在强调自律中要求教师只能完美无缺。教师是人,是人就难免有不足、缺点或错误,察觉到这样的缺点毛病,不掩饰,能坦诚思过,自觉改正这也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其效应不可小视。这样的事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生活中“实在的人”,而不是(道德上高高在上的)“神”。所以,教师知错认错、有错改错也是为人师表应有的表现,是蕴含深刻教育意义的教学风范。

如何形成良好教学风范

良好教学风范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养成,学习、锻炼、反思、总结等自然十分必要,最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教育人”。一是不能对教育只作教育学上的概念性理解,而要从有效工作的理念上来理解。教育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在操作和把握上会让人感到内涵十分丰富,时而让人感到启发引导是教育,时而让人感到长善救失是教育,时而让人感到把握和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是教育,时而又让人尊重关爱学生是教育,时而使人感到因材施教是教育,时而让人感到关注个性人格健康发展是教育……等,正是在这种不断感悟和体验中才会使教师教育素养越来越广泛深厚,成为真正懂教育的人,有人说教育是教师需要用一生来理解和感悟的问题,原因就在此。一个教师对教育具有深厚而又广泛的的感悟、理解,利于他深谙教育意蕴和精髓,使自身工作“符合教育内涵”、符合“教育本来应该”。他会都得:真正的教师不是单纯在教学技艺方面胜任工作的人,而是明晓教育之道,在心灵、情感、道德上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教师。教育实践理性与实践的盲目性、随意性相对应,指对(某种)实践及其过程实现预期具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观念、操作理念、规则意识等。实践不只是按照预定目标、程序和方式去行动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价值观念、操作理念、规则意识加以把握,就可能导致实践难以实现预期结果。教育实践理性的形成,离不开思考探究具有规律性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它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及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身心变化的特点和水平;教育自身运行的规律,这方面表现为教育内在各要素的必然联系及互存互为的特点;人的智慧才能、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这方面表现为人智慧才能、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外机制和特点及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学规律,它表现为教与学、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书与育人、内化与外化及知情意行等关系的必然联系与特点;教育管理的规律,它表现为教育运行过程中各要素调节控制的教育特性等。三是努力求新创新,不断提升自我视野和起点。教师的求新创新,不只是自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富有新意,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求新创新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方法上不断给予新的启迪和引导,开阔学生眼界,以新的观念和视野看待和分析问题。教师育人不可忽略求新创新,但求新创新不能失去科学理性的把握,要讲究科学地求新创新。浮躁、盲目和赶时髦式的求新创新,不仅无助于做好教育工作还有可能使教育陷入误区。求新创新也不是不要继承,完全割断与旧有的联系。就教师工作而言,创新可能更多地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已有的充实丰富和改进发展。

2016年11月23日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