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知识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论科技治水 还看今朝
发布时间:2022-10-26浏览量:2260

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主题为“Groundwater-Makingthe Invisible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近年来,华为与行业合作伙伴一道,将云、5G、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水利水务行业融合,构建智慧水利水务解决方案,深入治理一线,积极朝向“智水中国、治水未来”的目标推动实践。

1.城市内涝防治

努力做到预报、预警、预案、预演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流域下游,滨江临海,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从区域水情特点看,粤港澳大湾区河网密度达0.72km/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三江汇流、八口出海,水系交错复杂。同时,区域汛期洪水峰高量大,年均遭受热带气旋5.7个,防灾形势严峻。传统的监测预警以人工汇总统计传感器指标数据,依靠经验判断态势,难以快速处理海量、碎片化分布的监测信息,完成实时水情预演模拟与精准调度,进而对研判决策的效率产生阻滞。

基于这一场景痛点,华为联合行业合作伙伴将人工智能识别算法、防汛算法、大数据等新型数字化技术投入到城市防洪排涝实战。从效果看,华为提供的一站式信息采集、人工智能分析和任务管理平台,能够应对低照度、大雨雾、强反光、多倒影等复杂天气环境,在城市发生内涝积水时,通过视频读水尺或无水尺智能识别积水区域,及时预警,通过融合通信的能力协调人员现场清淤排水,管控交通,有效应对高密度城市建设发展,内涝点位变化产生的积水监测问题。防汛算法能够覆盖河道防洪、水库调洪、城市内涝等众多业务场景的在线预演,有力支撑防洪排涝完成预报、预警、预演,实施预案,增强了抗灾救灾的能力。

2.“数字治水”

造福因水而兴的当代名城

大禹理百川,九州始蚕麻。大江大河之间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不胜枚举。长久以来人们开展广泛的治水实践,核心目标可以高度概括为构建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图景。

迈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着眼于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治水”。华为围绕城市防洪排涝、河湖水环境监管和保护、水库管理等业务场景,构建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研判和持续演进、开放的智能系统。

深圳智慧水务遵循水利部顶层设计,落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相关要求,围绕水务资产数字化和业务场景数字化,打造行业标杆。

工程建设确立1个指挥决策中心、“六水共治、工程管理、政务运行”3大智慧应用版块、N个数字化场景应用的“1+3+N”总体框架,打造了水务数据生产、归集、清洗、融合、服务、应用的一体化治理链条,构建管理体制健全、标准规范统一、质量安全可靠、协同办公高效的综合保障机制,形成“全要素归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共享、全场景应用”的高质量数据治理体系。立足水务职责职能,落地“业务场景数字化”要求,有效推动了流域管理体系、水务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水库监管体系、智慧排水平台等业务应用体系建设。

2020年3月,水利部明确将深圳智慧水务总体架构、智慧河流、水库智慧监管、智慧排水、BIM应用五项任务,列入全国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范围。深圳市水务局《智慧水库综合管理解决方案》入选水利部《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解决方案推荐目录(2020年)》。

“智水苏州”通过视频采集+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建设监测“神经网络”来监管河道违法事件。视频AI模型算法抓拍识别河道内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同时将报警信息推送给城管部门处理闭环,实现“一秒钟识别、一分钟取证、一小时闭环处理”的智能监管,让动态的高清视频画面会“说话”、会“分析”、会“思考”、会“预判”,有效提升了河道监管工作效率,减轻人力负担,促进河道管理可持续发展。当前,“智水苏州”视频采集全天候24小时工作,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未来,华为将持续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水利水务智能体”,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共绘“智水中国、治水未来”壮丽蓝图。

来源:中国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