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7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我是党史领学人(五十一)|毛泽东与红井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18浏览量:4442

“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有一首歌,歌名叫做《红井水》,曾经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是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红井水是幸福水。


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因此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开挖,群众平时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挑村前的脏塘水。村外的人都说:“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主席毛泽东就住在这个村子,他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后,召集了全村的人开了一次解决饮水困难的村民大会。大会上许多群众说:“这个地方不能挖井,挖井会受到报应,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来,这个地方是旱龙。”毛泽东听了说:“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

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井水,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起,井终于挖好了,并用鹅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的村民也纷纷开始挖井,村民们的喝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50年,瑞金人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1961年3月4日,该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的“红井”,是我们党、军队与人民群众关系血浓于水的最好见证。面对“红井”,它就是一面历史明镜,我们在镜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自忖该如何走好新的长征。我们应不断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教育自己要践行宗旨、锤炼作风、知恩图报、服务人民。

党史小知识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中国的一部分代表,勉励中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团结一致, 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初审:孙小南        复审: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