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重视管理策略及方针,善用每一分资本以创造最大获益,每一个人都应沿袭此概念,在职涯发展旅途中将自己视为企业个体,利用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储蓄“职涯资本”,及早投资自己,才能在职涯舞台上大放异彩。依据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年龄,职涯经营的核心焦点及应重视的性格特质也有所不同。将人的一生职涯发展分成以下6大阶段:
(1)培育期(25~30岁)
如同栽种植物初始,从播种、翻土到灌溉,等待种子从土下窜出头,一切都需要细心呵护照顾。社会新鲜人刚踏入职场的前5年,视之为“培育期”,工作首重“学”,养成基本技能,同时善尽职责,让自己成为讨喜的部属。不过,社会新鲜人经常轻忽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放不下身段、态度不够谦恭,遇到小挫折或主管稍加严厉要求,不是立即放弃便是叫苦连天。年轻人应该把握这段黄金岁月,好好蹲马步学功夫,向主管、前辈或同侪拜师学艺。还有,如何自我调整,拥有“软性”、“听话”而且人见人爱的讨喜性格,是很重要的,“培育期”的职场新鲜人要善加磨练自己的“行动性”,确切执行主管交付的每项任务,从中熟稔个人业务范畴与内容;再来是坚持到底的“持续性”,看过太多因缺乏耐性半途而废,遂而在职场到处闪跳的年轻人,往后的职涯之路只会更艰辛、更窒碍难行;工作时保持情绪稳定,不轻易喜怒形于色,培养高“EQ”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职场基本功;最后是“柔软性”,让自己变成捏面人师傅手中面团,可以任意塑形,把自己归零,虚怀若谷、专心一意学习。
(2)成长期(30~35岁)
与上个阶段相较,拥有基本技能后,成长期要继续往前跨越,延伸业务深度及广度,藉此养成专业技能,以备有朝一日独当一面。因此工作时不要忘记多抬头看看你的主管,从日常观察中学习他们的领导风格及行事策略,也要慢慢体察主管的识人本领,储备自己未来成为主管接班人的管理资本。再者,此时因工作业务向外拓展扩增,亟需对外开疆辟地的冲劲与干劲,提升“行动性”,凡事剑及履及;同时也要加强勇于改变现状的“挑战性”,才能创造新局。为公司在外努力打拼的同时,也要开始学习积累人脉存折,此时需要高度“共感性”和“感受性”,换句话说,必须有同理心,同时站在主管、客户角度立场设想,而且要感觉敏锐细腻,才能见微知重、举一反三。最后,你是否拥有精练成熟的“独立自主性”,能万夫莫敌,一马当先,排除万难与纷扰,为公司争取商机。
(3)开花期(35~40岁)
职涯发展至此,已经汲取充足养分,日臻成熟、含苞待放,故将此阶段视作开花期。因多半已晋升为组织基层或中阶主管,居于公司高层与基层员工的中介桥梁,必须慢慢将个人职涯心得与他人分享,从先前两个阶段全心“学”的角色慢慢转成倾心“教”,不再是单方面接受指令的球员,而是学习调度作战方针的教练。另一方面,因为有机会参与关乎公司生存命脉的商品企划,甚至是拟订销售战略,革新力、创造力与执行力便是核心关键能力。
同时,除了树立个人职涯品牌的形象口碑之外,还要利用这5年时间奠定个人影响力,如何运用魅力领导,来建立忠诚团队班底更是重要课题,才能迎接后续到来的结果期。
(4)结果期(40~50岁)
首先,强调这10年切忌轻易转职,一是因为年纪稍长,与转职风险成正比;二来是因为此阶段是练就经营管理功夫的黄金岁月,必须将心思专注于订策略、布人才、建组织和置系统。
而且,因处于组织架构金字塔的中、上层,包括公司对外策略联盟或并购等,都是布局经营考虑之一。这期间要考虑的是,如何与志同道合的老板、伙伴并肩作战,学习“识人”,“品人学”绝对是必修学分。
将上述两个时期、一共15年的时光一并分析,延续35岁以前培育期和成长期已经具备的“行动性”、“持续性”、“挑战性”、“共感性”、“柔软性”和“情绪安定性”,还必须养成“革新性”、“思考性”及“慎重性”,如此才能审慎决策,严谨行事。
(5)收割期(50~60岁)
这个时期重在经营理念及观念的经验传承,组织决策者必须适度下放权力、释放资源,再透过后续监督辅导进行组织管理,据此培育及锻炼接班团队,在此过程中,绵密运筹帷幄的“指导性”不可或缺。
然而,此阶段最艰困的任务在于如何从茫茫人海中万中选一,找到企业接班将才,唯有找对人、找对班底才能永续经营,让企业百年不衰、源远流长,毫无后顾之忧地享受收割的喜悦欢愉。
(6)收藏期(60岁以后)
将终身职涯所学、所拥有毫无保留传承,尤其可选择从事公司顾问或公益团体的义工,从旁给予需要者咨询和建议,更能发挥体察人心的“共感性”,同时也增添亲和力。
综观而论,每个人的职涯历程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算短,光阴稍纵即逝,青春不再回头,唯有掌握每一阶段的关键,储蓄职涯资本,才能乐在工作、乐在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技巧
文章来源:广西人才网
工作生涯的成长过程,与一个人的求学过程颇有相似之处。求学过程中,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并且打好基础,就像小学的加减乘除、中学的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循序渐进地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如果基础没打好,将无法顺利升学。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亦雷同,工作能力的成长与职位的提升均有一定的条件。
职业生涯成长的特性,在于职位的提升或能力的增长并非与时间成直线性关系,而是呈现S型曲线。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在一家公司中从基层做起,面对初接触的工作内容,从完全不懂到了解,接着熟悉工作内容进入状况,此时尚不足以构成在工作职位上升级的条件,必须在熟练之后,进一步对工作内容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达到精通的程度,亦即对工作项目并非个别、单一地了解,而是通盘的掌握与贯通,能力才得以明显升级,并反映在工作职位上的提升,担任基层主管。这段能力升级的过程,通常需要2至4年的时间。
升任为基层主管之后,必须统筹整个单位的资源,开始接触到领导与管理的工作性质。针对此又必须重新学习,从不懂到了解,进而熟悉、运用自如,待达到贯通的程度,能力再一次地升级,这个阶段需要的时间较长,通常约3至6年不等,视个人资质条件不同而有差异。随后,每个阶段升级之后,又会加入新的工作范畴,必须重复同样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工作内容当中的新领域,从开始学习到熟悉运作的过程中,个人能力的提升幅度相当有限,反映在成长曲线上甚至几近水平,唯有在运作熟练之后,进一步达到灵活运用,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能力方能明显提升,达到升级的条件。如果对工作内容仅仅止于熟练而不能精通,则工作稍遇变化,往往就不知所措,自然不足以担任主管,这是一般人在第一阶段最难突破的瓶颈。
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与素质不同,因此并非人人都能遵循着理想的途径逐步向上攀升,而停留在不同的层级。不过,透过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使人突破限制,提升到更高的层级。一个组织能否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关键在于是否能善用各种方法辅导员工。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生涯当中不断学习、成长,使能力与职位有所提升,但往往会被许多无形的事物所羁绊,本身却不自觉。因此,主管在辅导部属时,必须先助其发觉这些限制并加以去除,也就是说,辅导同仁并非只是告诉他一件事该如何做,而是要告诉他本身该去除的障碍为何。这些障碍便是阻碍一个人从熟练工作内容之后,进而达到精通程度的阻力。
阻碍一个人往更高层级提升的因素,最常见的有2种。首先是升上一个层次之后,一般人会希望奖赏自己,产生了休息的念头,失去继续学习成长的动力;或是到了高层之后,逐渐感到心满意足,因而停止了学习。这属于认知与持续力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基础不够扎实。组织当中,任何职位都不过是名称而已,真正的重点在于坐上这个职位的人能否胜任,不能胜任的原因往往出在对基层工作的掌握不扎实、不精通,因而无法领导部属。然而,当上主管之后,由于工作性质改变,已无法回头去重新练习基层工作,结果不仅无法在能力与职位上继续提升,反因不适任被撤换。因此,职业生涯的成长过程并非反映在有形的头衔,而是实质的能力,唯有实力够扎实,才能针对工作上被赋予的新功能进行有效学习。
职业生涯成长曲线还有另一特点,就是越往更高的层级,水平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从基层主管升上中级主管之后,往往需要长达5至10年的工夫,能力才能达到另一次的升级,产生足够的条件升任为高阶主管。中级主管担任多年却无法升职,便在中年时期衍生许多想法,很可能认为公司不给他机会而另谋出路。对于这种人,高阶主管应先了解其实力够不够扎实,以及是否用对了方法、努力程度够不够、资质程度等因素,藉各种条件评估其是否足以升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此人就算换了工作环境,拥有更高的头衔,但能力水平还是一样,更高的头衔不过是虚假的表象,限制还是存在。因此,职业生涯成长到越高的阶段,越需要具备耐心。
一般而言,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0年通常是接受各种历练的阶段,第二个10年是藉由先前打下的基础加以应用发挥,同时独立性逐渐提高。约莫经过20年之后,一个人才能累积足够的能量、能力与经验,独当一面。纵使一个人的资质极佳,学习速度较快,这段时间也无法压缩得太短,因为人的成长并非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心智的成熟与人生经验的累积,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