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典型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邢军
发布时间:2022-01-08浏览量:6759

一、实施背景

青岛黄海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地处青岛西海岸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大数据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发、虚拟现实、电子竞技管理等热门专业,具有很好的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和前景。为更好地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2019年12月12日,青岛黄海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在相关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图1青岛黄海学院与华为公司签约现场

图2华为公司为我校师生举办的Atlas特训营

然而,随着产学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我校信息技术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

(一)产教融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院校具有技术优势,应能很好地服务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但当前大部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未能将专业教研能力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导致只能进行常规的理论教学和典型的实践教学,所接课题也主要是教改、决策咨询等课题,技术应用类课题偏少,很难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达成横向课题合作,限制了我校产学研工作发展。

(二)在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尚未完善的产教融合环境下,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和应用实践,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专业岗位,不利于学生就业质量与薪酬水平的提升。

(三)有一部分学生热爱学习、勤于钻研、渴望创新发展,但缺少教师的课外指导和专门的交流、工作平台;其他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需要优秀的学生感染和带动他们。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在于专创融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校基于信息技术创新而产生的专创融合成功案例较少,迫切需要填补空白,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增效。

二、工作目标

探索“专创融合+研究导向”的学研创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开发者型教师,培养“经验+应用”型人才。通过自我修炼、竞赛指导、产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解决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依托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核心学生团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学科竞赛、专创融合等活动,增加经验,提升应用能力,助力职业发展。

图3在2021年青岛黄海学院博士论坛做专题报告

图4 在2021年青岛黄海学院专业培训等活动上交流

三、工作过程

(一)成立与筹备期(2020年3月至10月)

2020年3月,经学校科研服务部批准,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的工作场所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但受疫情影响,直至2020年9月初才选定于知诚楼南楼320B。成立之初,研究中心仅有我和陈伟民两位老师,工作室内仅有桌椅等简单的办公设施设备,后经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项目、博士启动经费项目的支持,先后购置了戴尔台式机电脑、一体式打印机、LED智慧屏等,并建立了专业书籍阅览区。同时,我和陈伟民老师一同研究确定了研究中心的总体发展方向,即聚焦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实践,依托专创融合教育,锻造开发者型教师,培养学研创用型人才。

图5 研究中心获批成立通知

图6 研究中心初始工作室环境


(二)第一批学员招收(2020年11月至12月)

2020年11月,我们启动了研究中心第一批学员招收,经笔试、分组面试、综合面试,从2020级人工智能专业65名本科生中录取了7名学员。

图7研究中心第一批学员招收笔试现场

图8 研究中心第一批学员面试现场

(三)个性化赋能与实践(2021年1月至8月)

第一批学员入职后,利用寒假时间,我们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实践,并将其中有价值的应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开学后,我们针对每一位同学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路线,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的特点,我们开展了励志教育,让他们阅读华为、百度的励志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分享,增强信心与斗志,并邀请考研成功的2017级宋泽同学来研究中心交流考研经验。随后,我们将6名学员分为3组,指导他们参加了2021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最终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

图10 华为、百度公司的励志书籍

图11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图12 邀请考研成功的宋泽同学交流考研经验

(四)第二批学员招收(2021年6月)

在第一批学员指导和培养的工作基础上,为促进各专业交叉融合,我们组织了第二批学员招收,经过简历筛选、综合面试,我们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统计学这四个专业本科生中录取了9名学生,加入到研究中心学员团队。

(五)组织机构演进及导师团队发展(2021年7月)

第二批学员招收结束后,研究中心已达到满编,共16名学员,而导师团队也发展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统计等4个教研室的9名专任教师。鉴于当前组织机构已不满足发展需要,经研究,将研究中心划分为1个教师部门和5个学生部门,16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方向选择不同部门,每个部门由相关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指导,并采用企业化运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导师团队进行学术交流。为了营造研究中心文化氛围,我受前几年在新疆工作期间攀登天山的经历启发,设计了研究中心徽标,代表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以此激励学生奋勇前进。

图13 研究中心目前组织机构

图14 导师团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徐九韵教授交流物联网技术

图15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中心徽标

(六)制定年度成果目标,使能专创融合(2021年7月)

基于OBE(目标成果导向)教育,为了让各学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提升工作效率,便于年度绩效考核排名,我们为每个部门量身制定了年度成果目标,让学员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工作。同时,我们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沟通交流,师生共同学习研究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开展专创融合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支持和推动下,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姜吉发博士达成合作共建意向,挂牌了“中科院姜吉发博士人工智能中心”。

图16 中科院姜吉发博士人工智能中心挂牌

(七)加强带动示范效应(2021年8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从研究中心这个师生同创平台获益,我与百度公司协商,并通过两轮面试,申请青岛黄海学院加入百度高校飞桨领航团序列,并从研究中心选拔了1名学生担任团长,在校内组织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百度公司在技术、物料、产品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2020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及其他专业部分学生已加入青岛黄海学院领航团交流群。


图17 百度飞桨官网上发布的青岛黄海学院飞桨领航团团长名单

同时,为了加强研究中心学员团队的实力,吸引更多同学参加研究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基于导师团队的学业指导学生群体,将这些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分配至研究中心各部门,并由每位研究中心学员担任学业指导组长,配合学业导师带领本组学生参与集体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心这个师生同创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升整体专业能力,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

四、条件保障

研究中心目前由邢军、周瑞涛两位老师总体负责,和其他7位老师分别指导6个部门的工作,每个学生部门由1名学生担任负责人,按照指导教师要求督促本部门学生开展相关工作。

采用年度绩效考核与选拔制度。在编学员的工作周期为1学年,每个学年末根据年度成果目标完成情况、各类成果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在校内重新组织学员招收,从所有报名学员中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排名,录取排名前16名的学生作为研究中心新一学年学员团队。

考虑到新生基础和大四学生考研、实习、找工作的情况,研究中心学员仅从即将进入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选拔。

在研究中心运营经费支持方面,目前主要来源是指导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各类课题,用于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会议,专业书籍、开发设备等的购置。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教师工作室中的桌椅、挂式空调和电源走线,学生工作室的立式空调等。

图18 研究中心现有的华为、百度AI开发设备或开发板

研究中心的工作场所也从初始的学生工作室扩展到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

图19研究中心教师工作室

五、实施成效

(一)学生业绩

2020级人工智能本科生刘梓州与徐云鹏、王艺华与王泽宇、徐榕泽与纪佳彤分获2021年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三等奖、省一等奖、省三等奖,薛彤获第八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省赛二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网络挑战赛国家三等奖,陈大睿获得正大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三等奖,陆佩棋获得2020年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国家二等奖、第八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省赛二等奖,罗长应获得2020年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国家一等奖、2021年“丝路杯”全国数独大赛暨“一带一路”高校数独联盟锦标赛国家二等奖、2021年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2021年第十八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021年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

(二)教师业绩

邢军老师获得2021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东区三等奖,获批2021年青岛黄海学院创新创业专项课题研究项目1项,申报2021年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申报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3篇、国内期刊学术论文1篇,参与校级在线课程建设1门。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指导“爱莫斯智慧养殖平台”项目团队获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周瑞涛老师获批2020年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3篇,参与校级在线课程建设1门。

李翠老师获批2020年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2篇、国内期刊学术论文2篇,获2020年全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二等奖、2021年学校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能手。

邵倩倩老师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1篇。

王晓辉老师获2020年全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二等奖、2021年学校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能手,负责在线课程建设1门。

姜永春老师获批市厅级科研课题2项,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1篇、国内期刊学术论文1篇,获2021年学校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标兵,负责校级一流课程建设2门、在线课程建设1门,参与校级在线课程建设5门。

张春梅老师获山东省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1篇。

张光芬老师主持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项、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4项,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获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

青岛黄海学院飞桨领航团目前已有校内76名师生参与,学习创新带动活动已带动大数据学院学业导师所属约120余名学生参与。

六、思考与体会

最初,我仅仅只是基于对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的热爱,创立了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中心,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开展课程教改和科研合作。随着入驻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通过与创新创业教研室老师们的交流,我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必须突出专创融合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提升更多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鉴于此,我迅速调整研究中心的建设思路,开始招收学员,组建导师团队,进行组织机构演进,师生合作共同探索“专创融合+研究导向”的学研创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可以融入千行百业,所以从第二批学员招收开始贯彻这一思想,从大数据学院四个本科专业中招收学生,将来希望能拓展到全校范围,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个校级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平台。

对于今后的规划与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研究中心在编学员和外围学生团队主要通过个性化学习、学科竞赛等提升专业能力,同时积累竞赛奖项、专利、论文、行业解决方案等,为专创融合打下基础。

(二)加强与高水平院校、优秀企业相关专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导师团队实力,建立“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吸纳热爱教学与科研、热衷专创融合的教师加入。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注册信息技术企业,申报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创新企业,与创新创业教研室合作,基于研究中心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争取横向课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经济效益。

(四)考虑到大一新生基础不足,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实习、就业等工作,研究中心采用滚动式学员招收制度,每学年只招收即将步入大二、大三的学生,并通过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方式,使得研究中心有进有出,保持活力。

仰望星空,感谢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有诸多机会和方向摆在我的面前,可以让我追求理想,我愿与师生们一道,使能专创融合,共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