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18浏览量:450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教师的本分。

(一)优良师德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职业道德,也是最为重要的职业道德,它调整两个重要的社会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关系,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年龄大、阅历深,社会经验丰富,而大学生大都刚步入成年人行列,从法律上讲,还没有完全或者刚具有法律行为能力。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是“师强生弱”,如果教师道德败坏,欺凌弱小,不仅无法实现教育的功能,还会严重侵害学生的身心。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自律,必须品德高尚。二是国家、社会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国家、社会让教师群体从事教育工作,实际是把国家、社会的未来托付给教师,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国家、社会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无法比拟的。国家、社会一方面应当善待教师,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人格、品德、知识、技能提出特殊的要求。

优良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思想的人。教师传授的思想不仅要先进,教师的人品也应该令人信服。即教师必须是“有德之人”。此外,教师的“才能”增长也有赖于德,无德的学者将会才智枯竭。因为做学问需要“清心”,清心之人必“寡欲”。无德之人有很多不正当的欲望,影响其研究真学问。所以,“德高人为师”,教师的使命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德;“德重学子信”,德重之人可亲,亲则信,信则灵,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德厚才精进”,有德之人的学问能够与日俱增,无德之人的才智将会随着欲望的膨胀而枯竭。

(二)良好师德师风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教师使命的基本保证

新时代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到2035年还有14年,到2050年还有29年时间,因此,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或者说生力军,这一代人能不能培养好,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把这一代大学生培养好,关键在高校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就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肩负着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教师能否完成好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关键看是否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克服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弱项的必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集中体现在师德师风方面。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方面呈现出以下问题:在学术风气方面,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有的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论文;在教学方面,有的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在课堂、论坛、讲座、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散布虚假、不良信息,甚至随意散发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言论,误导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有的教师道德败坏,对学生性骚扰,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礼品礼金,为学生入党、升学提供非法的便利。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高校教师的形象,诱发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阻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也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切身利益,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