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医养健康之乙肝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2021-11-04浏览量:4633

乙肝流行病学: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什么是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它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大部分乙型肝炎在急性期经过治疗能够痊愈,少数病例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化甚至肝癌;极少数病例病程发展迅猛,肝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分类

急性乙肝:病程在半年内称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较急,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多数人表面抗原多在半年内消失,少数可变成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称慢性乙肝,可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如果没有乙肝病史,也没有近期的化验结果,首次发病有时很难判断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果没有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仅仅是表面抗原阳性,不论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也不论HBV-DNA阳性或阴性,均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它占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虽然没有症状,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脏存在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疗,最终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这些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携带者。因此,如果没有肝组织学检查的证据,要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重型乙肝:病情发展迅猛,症状很重,如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1)医源性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经输血(包括血清、血浆、全血及其它血液制品)后引起的肝炎为输血后肝炎。近年来通过敏感的血清学筛检方法,使输血后肝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

3)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带有HBV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通过易感者的皮肤、粘膜的破损处进入机体,而非经粪-口传播,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乙型肝炎患者应做哪些检查

乙肝两对半定性及定量检测;HBV-DNA定量检测;肝功能化验、凝血酶原时间(PT)和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腹部CT等。

大三阳”和“小三阳”

大三阳”表示“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即HBsAg(+)、HBeAg(+)、抗HBc(+)。

“小三阳”表示“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即HBsAg(+)、抗-HBe(+)、抗HBc(+)。

HBV-DNA定量检测

HBV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抗病毒疗效的判断。HBVDNA阳性就表示有乙肝病毒颗粒存在,并且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病人要在明确自身的病情基础上,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副反应等,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慢性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时间特别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则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乙肝患者应树立信心,坚持用药,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俗称“乙肝”。

一、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1、经血液传播:

包括输入来自感染者的血液、血制品及接受针刺、拨牙、查血、预防接种、血液透析等各项医疗检查和其它诊疗活动,因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感染。

2、密切接触:

已发现感染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均含有病毒,故日常生活中的同餐共用食具、共用牙刷、茶杯、接吻、性生活等密切接触也可能造成传播。

3、围产期传播:

过去称垂直传播,指孕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或在妊娠期发生乙型肝炎,在妊娠、分娩及新生儿时期哺乳、看护等过程中所造成的传播。此种传播方式被公认为是乙肝高发地区的重要传播方式。母血的表面抗原滴度高或e抗原阳性者,婴儿受染率高。

临床上多数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胃纳差、乏力、腹部不适及右肋部隐痛。小部份人可出现黄疸,关节痛,皮疹和低热,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为隐性感染,仅在化验检查偶然发现。重者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在短时期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约有10-15%发展为慢性,部份还可进而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患病人数之多,感染率之高,足以说明它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应当认真地加以预防,切断各种传染途径,做到:

1、加强对献血工作的管理。

2、不滥用血液制品。

3、加强各种医疗、检查用品的消毒,禁止吸毒、纹身,在剃头、穿耳、修脚的过程中注意用具的清洁。

4、避免密切接触病人,对于密切接触病人者,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并对病人的生活用品加强消毒处理。

5、当夫妻一方或双方是乙肝感染者时,在怀孕生育上一定要慎重,最好请教医生,以免把乙肝病毒传给孩子。

6、若母亲为乙肝病人,婴儿出生后要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经注射后才接触母亲,并按常规注射乙肝疫苗。

7、为了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目前我们已在儿童中实行了全面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成人也应该进行注射乙肝疫苗预防。

8、对于乙肝患者应当慎用对肝脏损害的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抗痨药等;生活上戒除烟酒;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做病原学检查,以观察远期疗效。

二、认识乙肝五大误区:

误区一:乙肝病人不能和他人接触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接吻也不会传染乙肝,除非消化道和口腔有破损。但建议最好采用公筷和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牙膏、剃须刀等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上学、工作,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误区二:病毒携带者不可结婚生育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和生育,但结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时机,最好要在通过治疗将乙肝转为小三阳或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后。此外,如果是乙肝患者配偶,必须进行“两对半和肝功能等”检查和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唯一可阻隔传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如果是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如果女方是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患者或者男方乙肝病毒指标阳性,注射疫苗可使95%以上的新生儿免受乙肝父母的垂直传播。

如果乙肝患者原先病情较重,身体不适,经过正规医院的治疗,获得临床治愈,病情稳定一年以上,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肝功能始终正常,这时也可以结婚生育。

误区三: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样婴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母亲的双手应消毒。


误区四: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可接种疫苗

一旦罹患乙肝或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疫苗就失去了作用。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去医院接受药物治疗。

误区五:乙肝是不治之症

乙肝病毒是目前所知的第二大致癌因素,仅次于烟草。目前医学界尚无根治乙肝的良方,但乙肝决不是不治之症。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通过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的。寻找“根治”、“彻底转阴”的“秘方”、“偏方”,而不去正规的医院诊治,是延误病情的最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