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量:23143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

工程管理建设方案

青岛黄海学院

20141110



青岛黄海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建于1996年。学校占地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在校生14600余名,设有10个二级学院(部)、18个统招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特色优质本科教育品牌,学科建设以机械制造、港口物流、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电子信息等为重点,以工为主,管、经、文、艺、教育、医相结合,现已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的实施意见》(鲁教高发〔20141号)文件要求,我校制订了工程管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方案包括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及实现措施、经费预算和建设进度、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五个部分。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将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完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配套投入200万元,学校自筹200万元,学校制定了科学的保障措施,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一、背景与现状

1.建设背景

我国的建设及相关领域,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工程咨询业、勘察设计业和市政公用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另外,伴随着我国十大行业振兴计划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大幅增加,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市化总水平将提高,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各类建设项目均势必增加,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中低档住宅建设项目、宾馆饭店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大批商业零售网点和仓储设施等。山东省半岛城市群范围内,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涌现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如蓝色硅谷核心区、地铁、大炼油项目、地下油库项目、北海重工项目、前湾港建设项目、董家口港建设项目等。

为规范建筑行业发展和满足职业需求,国家实行了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在这种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的知识结构相接轨,涵盖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经营、国际工程管理等方向,课程内容上将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考试相结合。

2.现状

青岛黄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于2011年申请为统招本科专业,原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学院最早设立的专科专业之一,20049月开始招生,招收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工程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人数为286人。现已形成了一套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就业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时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实际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具备了较强的就业本领。本专业方向侧重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强化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另一个专业方向是工程造价与概预算,侧重于工程量清单计算、工程投标报价与概预算的编制;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具有统揽专业全局的效用,因此建筑结构设计、CAD制图成为第三个侧重点。

工程管理专业深入贯彻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锐意改革,努力培养施工、预算、监理等专业技能人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1)具有一支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现有教师共有24人,其中教学系列教师20人,实验系列教师共计4人。此外学院还通过引进、外聘一些高技能、高职称的“双高”兼职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学院还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目标,使师资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建成了较完备的实训、实习基地

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有关的实验室分别为测量实验室、制图实验室、CAD实训室和建筑概预算实训室、广联达预算软件实验室、建筑沙盘模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该实验实训系统整体设备较齐全,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同时不断地增加投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顶岗实习要求,先后与青岛土木建工集团、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福瀛建设集团等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学生外出及企业进校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不断地从机制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是搞好校外实训的重要途径。

(3)基本形成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专业系全国统招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按照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工作岗位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后,方可毕业。在理论教学体系中,着重教授土建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以取舍,并围绕土建基本知识、力学与结构、工程管理的线索开展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实践技能的习得,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重点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建筑材料、工程概预算及现场施工管理方面。同时根据专科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分析,该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本科生培养目标要求。

几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勇于进取,成绩显著,受到学院及社会的重视与肯定。在升本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突出成就,2011年工程管理专业成功获批全国统招本科专业。

二、特色与优势

1.办学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特色,培养从事工程管理实践的人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以服务社会、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计划体现了“4+3”模式的特色,在完成4类平台课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学习之后,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分设三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即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突出土木建筑及相关行业“工程+管理”的特色。

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以上手速度快、实践能力强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和建设:(1)选用国际上原版教材,如管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体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2)选用国家级出版社及著名大学编写的“二十一世纪规划”教材,如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材料、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3)选用和参考执业资格培训教材,如建设法规、建设监理概论、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4)适当采用校企合作自编教材,如《建筑识图与构造》、《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沙盘软件应用》等课程。

因此,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归纳起来具有三个特色:第一:鲜明的“4+3培养模式”;具有“工程+管理”复合的特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第二:突出上手速度快、实际操作好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三: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与国家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

2.专业优势

青岛黄海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管理学学科群,学科优势明显。我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分别是:工程管理(含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本科、专科)、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分属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对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提升我院学科建设和工程管理专业层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是我校校级特色专业,也是我校优势专业之一。

1)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优秀、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工程管理专业现有教师共24人,其中教学系列教师20人,实验系列教师4人。各种结构比例情况如下:1)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教学系列中教授4人,副教授0人,讲师9人,硕士生导师1人;实验系列教师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3.3%2)学历结构情况:硕士10人,学士10人。3)学缘结构:教师分别来自21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2人。4)年龄结构:老中青教师比例为122,中青年骨干已成为学科主要力量。师资队伍中,1人曾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5人次获青岛黄海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称号。5名教师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建造师资格,初步具备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学术水平高,近五年累计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科研能力较强,承担纵向课题5项(其中省级以上2项),承担企业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15余项。

2)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优良

借鉴欧美等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工程管理的社会需求,我院在加强学生“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已与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福瀛建设集团等多家著名工程建设企业合作,建立了6个固定的实习基地;拥有6个就业基地;建筑工程实验中心,设备和软件总值120余万元,向教学和科研以及学生开放,下设工程管理模拟室、工程测量室、信息管理实验室。其中,工程测量室拥有仪器50余台套;计算机房拥有100台配置先进的计算机;各种工程软件和管理软件8套,能很好的满足相关课程和实验的教学需要。

3)教学经费投入充足、教学手段先进

历年来,学校及建工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经费,教学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专业课程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50%的课程采用了多媒体、视频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大了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工程类课程如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结构等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人才需求与发展前景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山东统计年鉴-2013》按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显示,山东省内房地产及建筑业从业人数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2010年受其它行业影响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均持续增长(表1),其中从事工程管理的人数约20%左右。前述房地产及建筑业发展趋势表明,房地产开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1 山东省房地产及建筑业从业人员趋势(单位:万人)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房地产及建筑业从业人数

76

69.4

115.3

91.7

135.3

152.6

从业人员

年增长率

-8.68%

66.14%

-18.83%

47.54%

12.79%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各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开始追求细微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同时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国际化招标、投标政策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国际化。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因而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会有更大的需求。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因此我院毕业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培养和一定年限的工程经验积累,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的执业资格考试,适应了社会需求,工程管理人才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问题与不足

1.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仅局限于专业与某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比较松散。以学生实习为例,由于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工程管理相关企业非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往往一个合作企业的一个项目只能为5-6名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能否接受实习学生完全取决于合作企业的意愿,这就造成了一届实习生分散在数家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极大地增加了对实习的管理难度,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众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2.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优势与企业建立良好地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现有的合作仅局限于学生实习,其它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紧密的合作。

3.没有“工学结合、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体,学生的实训、实习完全依赖于校外合作企业,项目教学法仅以授课教师单一的项目任务教学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第二部分 建设目标及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专业的重点建设,建成区域内商业、旅游、住宅等地产开发与建设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以改革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通过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及“六技六能”[1]人才的优质核心课程,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本专业人才。

改革实践教学思路并完善其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成“三融通”[2]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结合一体化;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加大音像媒体、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不拘泥于课本,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2.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产教融合、标准对接、校企共育、校企共建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校企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形式,形成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需求为原则,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山东省及周边省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本专业人才,达到“六技六能”的人才标准。

2)课程体系

建立并创新“素质优良,能力一流”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入适应岗位职业要求的新标准,建成一批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构建“六技六能”人才的优质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拟定合作共建6门核心专业课并共同开发相应教材,全面使用共同开发的教材,完成“三对接”[3]的课程建设任务。

3)实践教学

改革实践教学思路,推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三结合”[4],基本完成与“六技六能”人才规格和“五叠加”[5]的教学手段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优化课程体系,建成一批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建成了“三融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结合一体化。

4)师资队伍

提高专业教师学历,使专业自有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5%;同时完善引进专业带头人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计划和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办法,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本专业专任教师分批赴企业工作锻炼,使专业自有中青年教师具有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的比例达到55%

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比例;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互聘制度、流程与机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使专业教师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工程师)比例达到35%

5)实验、实训、实习条件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学生实践环境,依托学校及周边工程建设环境,增加固定实习基地的数量。 建成完善的“四贴近”[6]实践教学场所;依托实践场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在校生具备1-3项技术,1-3项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使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达到20个。毕业生基本具备“六技六能”,保证“一技突出、能力多样”。

6)教学资源信息化

建成并完善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合的教学信息资源库,例如音像媒体、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等。投入运行与“三对接”、“三融通”相符合的信息化设施,并流畅运用“五叠加”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二、建设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并完善基于行业标准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形式的培养模式。以建筑行业的各种规范标准引领教育教学,结合行业具体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适用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从办学机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团队等维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六技六能”的人才标准。

2.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素质优良,能力一流”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的课程新标准,按新标准开设出体现本特色优势专业人才素质优良培养、提升人才素质的课程,提高学生“六技六能”的课程,同时开设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建核心专业课,并共同开发教材。

3.实践教学改革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并减少验证性实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比重;构建科学实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框架,设计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合的实践项目,形成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产学一体化。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与社会交流,选聘在社会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与各专业学会(工程管理学会、工程造价学会、行业协会、双法学会)以及和兄弟院校的联系,提高专业教师素质。

5.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形成足够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前已有5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3年内使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达到20个,使毕业生基本具备“六技六能”,保证“一技突出、能力多样”。

6.教学信息化建设

完善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合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音像媒体、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等,建立界面友好的教学资源网站,投资置办与之适应的现代化多媒体素材库及音响设备,并保证信息化设施正常运行,使“五叠加”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流畅。

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及实现措施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专业培养适应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及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技术,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制定计划与实施能力;执行力与变通能力;软件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三级递进,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育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青岛黄海学院改进和实施了“三级递进,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企业岗位教育三结合的“三级递进式”教育模式,运行几年后,从顶岗实习单位、就业单位和实习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虽然系统地学习了各门专业课程,但是不能有效地将整个专业课程融合转换成为岗位工作能力。为了使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岗位相对接、知识结构与工程规范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建筑技术相对接,对 “三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即在三年级学习完所有专业课程后,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

给学生真实的工程任务或图纸,完成相应的设计、施工、管理、预算,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系统地融合起来。

构建并完善基于行业标准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教融合、标准对接、校企共育、校企共建的培养模式,切实抓好“两线并行”,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线并行。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引入部分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制定培养标准,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建筑行业的各种规范标准引领教育教学,结合行业具体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适用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从办学机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团队等维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促进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级递进”充分体现了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对校企共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合理阐释。“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通过“在校学生进现场,专业教师入企业,企业技师进课堂”,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有施工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使学生了解工程前沿来实现。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为使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山东省及周边省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机制。

每年开展人才培养行业调研和召开工程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的需求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完善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以包括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等在内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和第二课堂课外培养为主。把第二课堂课外培养纳入学分制管理,课外培养占8学分,制定可行有效的课外培养学分认定制度。课外培养内容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拓展、专业技能实践、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模块。

保持原有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两个方向的课程。针对目前社会上缺乏专业性强的施工技术人才情况,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有策略地向专业施工工种方向倾斜。适当开设装饰工程施工、幕墙施工、建筑设备施工等选修课程,同时开设BIM软件应用分流派课程,使学生具有多元化多方向专业发展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规格与社会需求同步、学生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同步。

优化专业课程,有利于各专业知识的衔接,开设《安装工程概论》、《工程定额原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等课程,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设《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课程,有利于与国际工程接轨。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或更新。特别是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在原有多个较窄口径的专业基础上归并而来的具有较宽口径的兼具工、管、经、法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其课程体系的优化显得尤为必要。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素质优先,能力一流”课程体系,强调了岗位素质,注重专业培养,更好地使课程与多证书融通。

以工程管理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为基础,优先培养筑基笃行、励志建业、擅长沟通的职业素养,加强普通话与口语表达、交际沟通、廉政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块化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第二课堂的课外培养体系。

依据建设单位、建筑企业、监理公司、咨询单位等不同方位的从业岗位能力,在原有注重“工程+管理”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构建“能力一流”的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即培养学生进行投资决策、实施控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兼顾学生毕业2年后考取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知识体系要求,进而将课程与多证书更好地融合起来。同时构建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入施工、质检、材料、安全、预算等岗位标准的适应职业要求的课程新标准。

通过建立“素质优先,能力一流”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好的培养学生态度端正、知识够用、理论扎实、一技突出、能力多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建成了体现本特色优势专业、提高“六技六能”的优质课程资源。

2.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文件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课程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抓好重点课程的建设,使之成为课程体系的龙头和学科建设的生长点。完成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岗位

相对接、知识结构与工程规范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建筑技术相对接的“三对接”的课程建设。

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依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等不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引入工程管理行业标准,确定本专业在三年建设期内完成《建筑识图与构造》、《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2门专业认知核心课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3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核心课程《项目管理沙盘软件应用》的建设。

课程开发充分依靠校企合作,专业带头人、专兼职教师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在专业建设小组的组织和协调下,组建各课程团队,进行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开发、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优质核心课程的实践内容或环节由专兼职教师联合完成教学,制订并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材共建。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法、实境操作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本着“黄海特色,技能制胜”的原则,在6门优质专业课程中重点建设《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土木工程施工》两门特色课程。钢筋平法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在三年建设期内,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课程建设钢筋工程实物系统和钢筋工程多媒体系统。钢筋工程实物系统以钢筋构造节点实物为主,并附有钢筋构件配料、标准钢筋构件展示图,多方位掌握钢筋构造节点的知识。

同时完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实训图纸资源、试题库的建设,同时依据实际工程图纸,结合钢筋平法软件录制视频教学资源。将《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课程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特色课程。同时培养12名省内知名的钢筋算量专任教师。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充分体现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设计与施工、管理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我们力争在三年建设期内,在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订、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方面,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完成,遵循实用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的原则,把行业亟需人才应具有的技能要求内容列入精品课程的建设。

三、实践教学改革与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推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并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做到实践性环节不断线,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教学,通过连续交互安排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等,以加强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全面培养从事实际工程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角色扮演,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讨论、分析和归纳,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这样,就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实践的良好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做到全员参与,又根据学生年级、层次的特点和差异分层提出要求,施以相应的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2)完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拟定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框架

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团队(10人左右)方式进行组织。成员轮流担任团队阶段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的协调和文档资料的形成。实践教学采取社会调查、课内实践等方式,并注重与学校组织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应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要求来产生,教学团队体现“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团队为主,形成规范的学习进程安排。

实践教学教师职责: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课题及相应的要求;指导学生组织实践团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指导实践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评价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材料,收集各环节中的文档资料;参与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定,前者侧重于团队内依据对团队成果贡献来协商评定,后者由教师对团队成果及团队活动记录情况加以评定。总成绩的构成为:团队成员互评成绩(50%+团队成绩(40%+学生个人成绩自评(10%)。

实践教学流程示意图:

3)构建师生互助的实践教学环境

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准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注册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造价工程师、评估师、咨询工程师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旨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助力。目前我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已经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积极组织和号召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和文化展,通过大赛和文化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师生之间的学术、科技与文化交流,对全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勤于创优”的精神和能力、对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1)积极推动教师挂职锻炼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建筑工程学院已与青建集团、胶建集团、广联达公司、众诚咨询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推进产学研校企一体化建设,土建类教师按照统一安排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

2)持续推进学生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学校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安排项目:专家讲座、各种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全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

为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学校定时邀请各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来我校为学生和老师做讲座。专业讲座的举办在拓宽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校学生专业能力的整体水平,打造“黄海”品牌价值奠定基础。

定时举办青岛黄海杯技能大赛(测量、钢筋绑扎、制图等技能大赛)对于提高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很好的激励,通过比赛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不仅为我校培养了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对我院后期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落实好实践与创业基地

建筑工程学院与10家建筑公司共同打造建筑工程实践与创业基地,旨在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输送结构,共同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成立后,黄海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均可在该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同时也可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工作当中。

要求学生走进企业或单位,通过访谈,实习,亲身感受一种变化,提高专业认识。做好实践记录,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活动的一些过程,最后完成6000字左右的体验报告(将活动的照片附在报告的后面)。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

■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等级或职业资格,并在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近三年中有一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显著。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优秀、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黄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教师共有24人,其中教学系列教师20名,实验系列教师共计4人,双师型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42%。为了突出和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落实《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加强与社会交流,选聘在社会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拟构建“四维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快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含高素质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高素质自有教师队伍建设

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分为专业带头人引进及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三个部分。

1)专业带头人引进及培养

依托青岛黄海学院工程管理联合会,利用合作企业优势,建立“双专业带头人制度”。设立2名专业带头人,即从合作企业聘任(聘用)1名专业带头人,从学院选拔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共同引领专业改革和建设工作。

校内选拔1名有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责任心强、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过硬、社会知名度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安排专业带头人到国内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或相关研究院所考察学习,了解相关新技术发展应用和教育的最新情况以及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每年至少参加1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研究活动或相关专业培训;安排专业带头人到企业一线实职挂职,掌握实践教学最新动态。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逐步提高行业知名度,将专业带头人培养为省级名师及高级的“双师型”人才。

校外聘用1名在工程管理行业内通晓工程建设行业法规和规范及技术要求、熟悉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动态、能把握工程建设改革方向、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声望的专家,作为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安排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参加相关高校师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发挥其行业影响力,挖掘其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习就业、实训基地、产学研建设等方面的潜力,将专家(工程师)发展为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

2)骨干教师的培养

遴选4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制订相应培训计划,参加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有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模式、专业技能等骨干教师培训,并每两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参加体验式专项轮训。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使骨干教师熟悉施工现场,并从对实际业务的操作中凝练所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据此做出调整和改革,参与本专业的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工作,始终保持课程体系和造价管理岗位需要无缝对接。鼓励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创新、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研究项目,不断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将骨干教师发展为市级或校级名师,进而升级为“双师型”教师。

3)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结合专业情况,以选派中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社会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形式,全面落实学院制定的《教师联系企业制度》。

每学期按专任教师不低于20%的比例选派专业自有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三年建设,专业自有中青年教师具有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的比例达到55%。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社会兼职,通过社会兼职提高专业水平,锻炼职业技术能力,掌握行业最新的前沿动态,并回馈教学。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与各专业学会(工程管理学会、工程造价学会、行业协会、双法学会)以及和兄弟院校的联系。通过交流,扩大教师的视野,了解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造价师、建造师、结构师、投资咨询师、监理工程师等执(职)业资格,并获取相应资格证书,三年内专职教师获得本专业相应执(职)业资格的比例不低于80%。提高专业自有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经过三年建设达到7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专任教师开设独立的培训课程,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授课,通过培训使50%教师具独立编制投资估算、工程预算和结算审核的能力。

2.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具有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验,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型教师比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总人数1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师资库。

兼职教师主要担任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实训课程、综合实训周的指导任务,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关技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参与学生的技能考核,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定期聘请专业教师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工程师)、企业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提高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经过三年建设,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比例,使专业教师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工程师)比例达到35%

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互聘制度、流程与机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按相关办法聘任并管理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在管理措施上,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设立聘任兼职教师专项基金支付兼职费用,定期举办兼职教师座谈会培养其教学能力,制定具体的动态考核细则,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对兼职教师进行动态综合评价。

五、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1.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有关的实验室分别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测量实验室、制图实验室、CAD实训室和建筑概预算实训室、广联达预算软件实验室、建筑沙盘模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该实验实训系统整体设备较齐全,数量充足,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

工程实验中心,目前设备和软件总值120余万元,向教学和科研以及学生开放,下设工程管理模拟室、工程测量室、信息管理实验室。其中,工程测量室拥有仪器50余台套;计算机房拥有100台配置先进的计算机;各种工程软件和管理软件8套,能很好地满足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力学、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与计价、进度管理、成本控制等课程教学的需要。为适应本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基地仪器设备、台套数要能满足教学实施要求,保证学生团队完成工作任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如表2所示。

2 实验实训基地汇总

实验实训类别

实验实训场所

实训项目

主要仪器设备

数量

(台/套)

建筑工程制图实验

建筑工程制图实验室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绘图桌椅及绘图仪器,画法几何模型和房屋构件模型

600/

房屋建筑学

绘图桌椅及绘图仪器

600/

土建安装展示

土建安装展示室

参观各种建筑材料和建筑模型

建筑材料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和建筑安装材料;建筑模型主要有楼梯模型、民用建筑模型和工业厂房模型

150/

建材沙盘实验

建材沙盘实验室

建筑沙盘的设计、模拟、参赛

沙盘模型操作盘面和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软件

125/

建筑测量实验

建筑测量仪器室

水准仪认识、高差测量、

经纬仪认识、水平角观测

竖直角观测、视距测量

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全站仪、标杆、水准尺

30/

建筑材料实验

建筑材料实验室

水泥主要技术性质试验

建筑材料的密度测定

混凝土拌合物试验

钢筋拉伸与冷弯试验

砂石检验

恒应力压力试验机、胶砂振动台、水泥砂浆搅拌机、恒温养护箱、万能试验机、砂石筛分机

50/

青岛黄海学院总结现有计划执行情况,为了保证教学需要,提高实训效果,满足社会服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原实训中心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进行投资再建设,扩建建筑实型、建筑材料、造价软件等实训室,新建钢筋实训室、建筑施工技术仿真实训室等。本着“专业突出、适用需要、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建设以下实训室。新扩建实训室及主要功能见表3,升级改造几个原有的实验实训中心,在现有工程管理相关软件基础上,购置一套工程项目管理模拟软件,探讨将与广联达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平台,新建一个钢筋实训室。综合实训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可以达到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共享,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建成完善的“四贴近”实践教学场所。实验实训基地建成后,使“五叠加”的教学手段更加相得益彰,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3 计划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实训场所

新建/扩建

实训项目

主要仪器设备

1

建筑工程制图实验室

扩建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绘图桌椅及绘图仪器,画法几何模型和房屋构件模型

房屋建筑学

绘图桌椅及绘图仪器

2

土建安装展示室

扩建

参观各种建筑材料和建筑模型

建筑材料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和建筑安装材料;建筑模型主要有楼梯模型、民用建筑模型和工业厂房模型

3

建材沙盘实验室

扩建

建筑沙盘的设计、模拟、参赛

沙盘模型操作盘面和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软件

4

预算软件实验室

扩建

BIM软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设备,BIM软件

5

钢筋实训室

新建

理解钢筋平法的制图规则和节点构造详图;掌握钢筋工程施工的基本工艺流程

多媒体教学系统和钢筋实体模型

同时青岛黄海学院还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顶岗实习要求,先后与青岛土木建工集团、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福瀛建设集团等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学生外出及企业进校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不断地从机制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是搞好校外实训的重要途径,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组织,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使合作各方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实习就业、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依托实践场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建设

实习就业条件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完善三大实习、就业管理流程、设立教学质量监控点、建立健全第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设实习、就业条件的几个重要方面。

实习基地建设:现有实习基地如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福瀛建设集团,青岛土木建工集团、青岛星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青岛绿城节能工程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如表4所示。

4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海川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莱西建筑总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中启胶州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中建集团建设八局四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温泉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中建集团建设八局一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博海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建安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一建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山东兴华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土建工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星火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福灜建设集团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恒辉建设有限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绿城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青岛七彩建设有限公司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修订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扩大校外基地选择范围,建立遴选、淘汰机制,稳步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以行业办学为依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突出集团行业“校企一体”办学优势,并与行业内其他龙头企业深入合作。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开工项目并不稳定,并且工地容纳能力一般有限,加之许多工地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愿意接待实习学生,而实习又往往是集中的,因此有必要增加实习基地建设,计划在3年内增加固定实习基地78个,增加顶岗实习岗位100个左右。

就业基地建设:目前本专业拥有5个就业基地,主要有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土木建工集团等,本专业尚无毕业生,用人单位希望及早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考察选择,因此就业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双赢的选择,应当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推进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的进程,学院拟开辟新的就业基地,经过三年建设,开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总数达到20个。通过三年建设使本专业在校生具备“六技六能”中的1-3项技术,1-3项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六、教学信息化建设

1.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的诸多领域,而重点是教学的信息化。对高校而言,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之一,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为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坚持以职业为导向,注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水平;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以此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2.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教学环境和设施的信息化建设

教学信息化首先使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通过增加多媒体教室,充实改进多媒体素材库,完善多媒体音响设备软硬件,逐步完成“五叠加”教学手段支撑条件的建设,保障“五叠加”教学手段的运行更加流畅,保障与“三对接”、“三融通”相符合的信息化设施正常运行。

2)完善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合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信息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教学信息化不仅要使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信息化,还应体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既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专题教学网站等;也包括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工具书、软件等。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存储,然后再提供给师生,以避免网络出口带宽的限制,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建立有效的网络链接,以方便师生的查找和下载。

在收集并汇总国内外同类院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工程管理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包,构建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关键是要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明确的信息意识,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查找和获取信息,善于用信息技术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而轻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情况,应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来介绍新的信息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交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教育技术部门的短期培训,集中学习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或者某个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有关高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