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前明晰文化考察课程目标、掌握实践学习要点,确保后续外出考察环节有序高效开展,在环境设计系杨元帅主任的统筹指示与安排下,环境设计系于2025年9月29日中午12:30,在知韵楼阶梯教室001召开文化考察课程专项宣讲会。本次宣讲会由环境设计系朱家彬老师,于立翀老师主持召开,2024级环境设计本科123班全体同学参会。
一、锚定课程核心:解读考察目标与实践价值
宣讲会伊始,朱家彬老师以“为何考察、考察什么”为核心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文化考察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环境设计并非孤立的空间创作,而是与地域文化、历史脉络、社会需求深度绑定的综合学科,而文化考察正是打通“课堂理论”与“现实设计”的关键纽带。
朱家彬老师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明确了本次考察的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不同地域(如传统古村落、地域文化博物馆等)的空间布局、材质运用与功能规划,建立对“真实设计场景”的直观认知;二是鼓励学生挖掘考察地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形制、装饰纹样、民俗符号中提取设计元素,培养“从文化中找灵感”的创作思维;三是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通过现场记录、访谈交流、资料整理,形成完整的考察报告,为后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积累一手素材。于立翀老师补充道,近年来环境设计行业愈发重视“在地性设计”,本次考察正是为了让同学们提前建立“文化敬畏感”,避免设计中的“千篇一律”,这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细化行程安排:明确考察流程与任务要求
在解读完课程目标后,朱家彬老师围绕“如何有序考察、如何高效学习”,详细讲解了本次文化考察的具体行程与任务要求。他通过PPT展示了考察路线的时间节点、地点分布及重点考察对象,从集合出发、每日行程节奏,到考察后的小组研讨,每个环节均明确了时间限制与注意事项。
“考察不是‘观光打卡’,而是带着任务的‘专业学习’。”朱家彬老师特别强调了考察期间的任务要求:一是每人需携带专业速写本、相机(或手机),完成现场场地测绘内容(含空间结构、平面框架)、10张高质量实景照片(需标注拍摄地点与观察要点);二是4人为一组,每组需选1个考察地的“文化设计主题”(如“村落文化的传承”“老旧房改造设计”等),开展小组调研并撰写初步分析报告;三是考察期间需按时提交“平时作业”,完成每日设计任务,教师团队将在线进行点评指导。于立翀老师进一步补充了任务提交的规范,包括设计标注格式、照片的分类命名、考察报告的字数要求等,确保学生清晰知晓“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
三、强调安全纪律:筑牢考察保障与责任意识
考虑到外出考察涉及集体出行,安全与纪律是保障课程顺利推进的基础。宣讲会最后,朱家彬老师结合以往考察经验,着重强调了安全管理与纪律要求。他明确:考察期间全体学生需严格遵守时间安排,不得擅自离队,不得夜不归寝,不得胡乱饮酒;外出时需注意人身安全(如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前往危险区域、避免与他人冲突)、财产安全(妥善保管专业设备与个人物品);需尊重考察地的文化习俗与管理规定,不随意触碰文物、不破坏环境,展现环境设计系学生的良好素养。
同时,朱家彬老师明确了责任分工:每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负责每日清点人数、传达通知、协助教师协调问题;学生若遇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行程调整),需第一时间向组长或带队教师报备。老师们继续补充了应急联络机制,公布了带队教师的联系方式,有任何问题及时联系教师。并提醒学生提前准备常用药品(如感冒药、肠胃药),做好健康防护。最后,朱家彬老师及于立翀老师鼓励同学们珍惜本次考察机会,以“专业学习者”的态度投入实践,在观察中积累、在思考中成长,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宣讲会不仅清晰传递了文化考察课程的核心信息,更让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与实践目标。在系主任杨元帅老师的统筹指导下,通过朱家彬、于立翀两位老师的细致讲解,学生们既掌握了考察的“方法”,也树立了安全的“意识”,为即将开启的文化考察之旅做好了充分准备,也为环境设计系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人:朱家彬 初审人:杨元帅 复审人:张宗元 终审:王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