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新媒体的艺术,在现代信息的作用下已被渗透到各个信息服务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跨界”和“融合”的鲜明特征。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电影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等在内的多个学科体系支撑。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展现出迫切需求的同时也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一:“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工作环境
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由于具有实训实践性强等特点,对学生实训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完成较高质量的项目作品,一般需要涵盖相关内容的前期学习理解、具体设计制作及后期改进完善等步骤,是一个不断学习、修改、完善的循环上升过程,需要学习者付出较多的心力和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内容过多而时间有限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完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讲解,学生的大部分作品没有时间在课堂完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作品的后期反馈与修改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迫切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习实效。
在此背景下,2017年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组建了“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作为数字媒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将教学、实训、科研、竞赛有机整合,实现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由不同专业年轻骨干教师和学生组成,以交互艺术、新媒体艺术设计、数字文创为教学方向,结合现代最新媒体技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服务于社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现代最新媒体技术及设计制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分析问题的整体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等许多素质。
二、工作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市场人才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用工企业的需求,要想和市场对接,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 的高职学生,就必须对该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定位于教学平台。通过与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设计方法。以点带面,将具体项目和社会课题带入工作室,通过项目制作与研发,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真正促进了综合性艺术设计“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 工作过程
工作室的学生是根据学生意愿从不同专业中择优选拔而来,他们对数字媒体课程具有非常饱满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规模化教学整齐划一,已经不能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自定步调、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一种适应学生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来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
图二: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自身多学科资源优势,以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和实践功能需求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的课题研究和竞赛合作平台。效仿欧美艺术院校的“工作坊”模式,组建由指导老师和多个相关专业学生构成的组织或团体,共同围绕课题或竞赛项目讨论、发表分享等协作方式进行参与、体验与互动。
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灌以跨学科知识内容线上线下融合施教,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丰富知识获取路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新跨学科融合课堂知识建设。在课程内容上消除文、理、工的学科专业壁垒,实施专业交叉教学培养,将商科和工科的思维模式引入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如产品设计课程纳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相关的知识课程,融入线上网络营销和线下实战模拟等互动环节;数字媒体装置艺术课程增添机械设计原理、材料学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课程,带领学生进入跨学科实验室进行实操训练等。通过创新跨学科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不同学科的思维、适当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各种设计问题。
四. 条件保障
(1)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科研条件
“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现位于6-214室,配备了满足学生参与科研、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仪器设备。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学院组织了多种学习小组,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查阅学习资料,自己设计和选材,完成实验内容,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大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还丰富了实践内容,完善了实践课程体系。
(2)导师制为学生的科研创作提供了师资保障
除了常规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程外,增加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的方法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组建学生技术项目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指导老师。指导教师从全方位的保证实践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引导学生项目实践小组与专业技能认证模式相结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的同时,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相关技术比赛及资格认证考试,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项目实践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影像制作小组: 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相当的影像制作的能力后,可以鼓励其承接影像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加实践的机会。
图三:“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影像制作小组编辑视频
②动画制作项目小组:该项目小组的主要学习内容是Flash二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学习;老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到活动场地对小组进行相关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提高其设计制作的水平。指导老师也可以定期为小组成员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学习视野、提高艺术素养。
图四:导师辅导动画制作项目小组
③平面数字交互类项目小组:对多媒体电子作品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该项目小组,它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在该项目小组通过学习相关的制作软件,互相交流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高层次的多媒体制作大赛,将相关的多媒体认证考试也纳入项目实践的内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创意,体验成就感。
图五:“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软件教程
(3)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赛事
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系部老师们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根据专业的特点,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专业赛事,如大学生广告大赛、3D大赛、米兰设计周等。学院以各种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参加项目策划、立项和实施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实现“以赛促学,以成果促创业”的目的。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其提高了理论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满足了社会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5)考核评价
“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考核评价,从课程学习方式考虑,包含一下几个方面内容:大学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表科研论文、参与教师科研活动、考取各类证书、荣誉称号。
图六:“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学院结业仪式
五. 实施成效
“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自2017年组建以来,工作室成员们先后主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1项,参与由工作室导师主持的市厅及科研项目5项并以第一作者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篇。
在A类学科竞赛方面工作室成员先后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蓝桥杯全国高校视觉艺术设计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全国3D大赛15周年精英联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16项。
图七:“数字媒体博士工作室”成员学科竞赛部分获奖成果
六. 思考与体会
(1)工作室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感
职业感是我国当代人民所欠缺的要素,很多高校大学生从学校进入到职场后有很多缺点: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呈现自卑感。我们利用“工作室”制,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处于工作环境之中,在学生学习完专业知识之后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交流,针对假设的一些学习任务进行解决,如此,学生不仅能够迸发出一些灵感,而且能够在这种情势之下,提前感受到工作任务的严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定向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能够早一点熟知工作要求,完成教学的终极目标,将培养知识学生目标转变为培养知识职业人。
(2)实践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之中大范围地使用实践性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真正学会整合多方面的学习知识,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是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因为必须要有一定的融会贯通能力,才能良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而实践性教学是提升融会贯通能力的良好方法,因此,使用实践性教学是一种目前社会迫不及待的一种教学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选择的一种教学良策。
(3)使学生学习到外延性知识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知识很强的学科,在这一门学科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别的知识进行学科填充,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专业性人才。利用“工作室”制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之中融入进很多别的学科的知识,而且由学生之间的探讨会滋生很多新的问题,学生们对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讨论,不同的思维碰撞,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知识储备,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工作坊”制学习之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学习到其他学生的思维,所以能够从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外延知识的增加能够使学生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有较大的提升,也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撰写:姜颖道 初审:宋增丽 终审:谭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