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践行“三业融合”育人战略,培养“敢闯会创”卓越人才
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量:5537

于振邦老师,副教授,青岛西海新区优秀青年人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专家,国家高级技师。基于学校学业+产业+创业“三业融合“工作需要,个人主要负责专创融合成果提炼、产教融合项目落地、以赛促创实效提升、《创业基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践项目提报等工作内容,并指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等。近年来,个人主要撰写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青岛市青年文明号等近10个项目材料,均已授牌或得到相关认定,学校获得山东省人社厅和财政厅奖补资金300余万元,有效推介了学校产教融合、思创融通、科创融教等落地和西海岸新区“三业融合”教育实践成效。

工作中,于振邦老师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渐消化和吸收了学校创建25年来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客品质,全身心投入到师生同创、专创融合等实践中,锚定青岛市“创业型”城市建设和本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发扬“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基于学院+产业园“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度践行学业+产业+创业“三业融合”育人战略,为进一步打造“四三二一”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升级版竭尽所能。近年来,个人根据领导工作安排,全力做好校、政、行、企“四方联动”,配合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搭建了“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网上创业“三大创客平台”,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成果孵化“两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与一条龙式创业孵化链条,为学校工作室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付出了努力。

目前,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本部门教师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已与全校“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一道,竭诚服务于50余家“师生同创”工作室建设,并有效吸纳学校资源,参与到校企共建直播电商产业学院、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等实践工作,为创新创业者筑建乐园,以有效带动就业并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建立学业、产业、创业、就业循环衔接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赋能增效。

在具体过程中,于振邦老师认真总结融合学业、产业、创业育人模式的实践心得,提炼出核心观点,并结合实际不断升华认知,共完成学术著作5部,先后由九州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知网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教改课题3项,荣获省级教学、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图1 围绕专创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0余篇

一、以“专创融合”为抓手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

为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于振邦老师紧密跟进学校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基于学院+产业园“院园合一”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紧密配合学院工作安排,深入契合团队发展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专创融合”为抓手,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应用型专业集群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共建产业为体、文化为魂、教育为本的“双创”教育及实践平台,为进一步打造专创融合生态圈做好“铺路架桥”工作。

2020年10月,基于在全校推广“专创融合”工作的实践成效,提炼特色亮点,深挖内核精髓,撰写《以专创融合为抓手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以青岛跨境电商专业群建设为例》案例材料,参展教育部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受到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引用和点赞,极大提升了西海岸新区和青岛市产教融合实践知名度。平台在线点击率达到了557万人次,辐射影响极大。


图2 2020年10月,撰写“以专创融合为抓手促进应用型转型”案例参展教育部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受到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点赞

个人在成功参与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学院、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培育“海鸥行动”集训基地、青岛市优秀服务外包机构等项目的基础上,及时反思教学心得,适时总结施教体会,2020年组建团队主持申报山东省省级本科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工作室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M2020142)并获得立项,不断夯实“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基础,形成了广泛的辐射带动效用,于2020年5月撰写“院园合一的协同机制——青岛黄海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集,现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并获得证书(编号:2021SXJD01018)。


图3 撰写案例入选教育部实训基地优秀案例集并获证书,事迹受到青岛日报报道

二、以“思创融通”为支撑夯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式构建、接续性增强、内涵型提升和集群化落地等工作,是不断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卓越品质的必由之路。在具体的实践摸索过程中,于振邦老师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实践融汇贯通,使有志于创新发展的学生创新有方向、创业有内涵、创意得实效,为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根基提供内涵型、接续式服务。2020年5月,个人高度提炼学校“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亮点,撰写了《青岛黄海学院:四文化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刊发于《人民政协报》。2021年,个人有效借鉴了2021年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基于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省级一流课程的建设成效,多方共建、共享了以国学基础文化内涵为根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三个专业特色资源,并坚持以课程思政、OBE成果导向等为改革创新点,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具体环节,凸显了学校广视角、多渠道、高融合、强效用地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特色,并于3月份出版了学术著作《大学英汉双语国学基础教育行知笔谈》,继续探索、熔炼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及其综合实效,以便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和有力支撑。

图4 个人基于“四个自信”,探索创新创业“儒魂商才”素养提升实践路径

三、以“科创融教”为手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

科技创新、网上创业和文化创意密不可分,坚持以科创融教为手段,将科学技术、创新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过程,是科学遵从教育可持续发展规律和有效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做法。在工作实践中,于振邦老师不断努力,积极融入部门整体工作规划,配合学校各部门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地做好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园和青岛影视产业园等“一地、两翼、三园区”的综合建设工作,并配合同事积极引入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常鸿飞、李彩云、韩青峰等一大批创业学生典型,也培育出了获得室内设计行业“奥斯卡”奖项的高金粱,全国操作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苗立岐,“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张保才和“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隋焕斌等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其中,现为青岛东方惠诚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电子工程师的宋培璞,自荣获“建行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之后,自主研发了GSP、GMP认证专用温湿度报警记录仪、工业用温湿度报警记录电子看板、农业大棚自动控制系统等数十种产品,已带动十几位学弟学妹就业。

科创融教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器,以之为手段构建双创人才培育体系是促进“专创融合”落地的实践动能和得以长效发展的思维方式。2021年5月21日,个人基于全校双创实践成效,主要撰写和完善了学校创新创业成果申报材料,在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HEEC)“献礼建党100周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成果展”中展出,并依此积极配合团队,深入实施“专创融合项目走出去”战略,联合智能制造学院对外展出和推介了学校“高精度、全场景”医用冷链溯源检测系统,关注者云集,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图5 配合部门撰写申报材料,入选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HEEC)“献礼建党100周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成果展”

四、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孵化“敢闯会创”实战人才

于振邦老师紧跟学校兴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步伐,并以之为依托做好本职工作,本着外联内引和精益求精原则,力主在资源整合、课程共建、师资打造和园区规划等方面实现提质、增效和培优。2021年6月,学校揭牌成立服务贸易、直播电商等8大产业学院,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也激励着自己务必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基于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敢闯会创”实践成效。个人深入挖掘、凝练了工作室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和跨境电商辐射影响,撰写提报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院园合一”机制下基于工作室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1份,并“赛教一体”地解决教育成果转化率低和高层次大赛获奖面窄的问题,全力协助部门老师做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等工作,成效明显。2021年,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共获省赛金奖1项、银奖16项和铜奖15项的好成绩;“国创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达到40项。

五、结语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它们都需要大力提升人才整体素养与核心竞争力。目前,“专创融合”已基于学业+产业+创业“三业融合”育人战略成为其有力抓手,而“思创融通”则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支撑,二者借助于“科创融教”有力手段,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于振邦老师基于工作体会,在亲历实感中认识到着力发挥学院+产业园“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统领作用,有利于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且能够保持自身特色将科学发展观自然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造能力,也更便于他们实现自主创业和高质量就业,“闯出一片天地、创出美好未来”,更好地助力青岛本地及更广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