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深耕双创教育沃土,积极探寻全要素、深融合、强支撑和高实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在机理,不断拓展有效路径,提升“思政引领、专创融合”“创新引领、产教融合”“实践引领、校地融合”等“三领三融”实践成效,为社会培育了大批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着力发挥学校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联动作用,协同式打造人才培养新机制。结合青岛市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完善了学院+产业园“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发挥校政行企“四方联动”作用,挖掘协同创新资源,并锚定市场需求,构建了适用性强、实效性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不断增强专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校地融合的综合实效,融合式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加大专创融合力度,拓展产教融合路径,积淀思创融合内涵,提升校地融合成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导师团队、高效能创新平台和科学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形成了凸显学校特色且能落地的实践模式。
学院接续强化一地三园、众创空间、工作室载体、产业园区实践功能,接续性熔炼创新教育新成果。基于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影视产业园“一地三园”以及师生同创、企生共创、学生自创工作室载体等建设,延伸科技创新、网上创业和文化创意场域空间,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实现新突破,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学院扎根区域“三领三融”的实效做法,验证了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有可为”。今后,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校训,理实一体地推进创新创业融合式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构建形成循环通畅、衔接沉稳的双创教育新生态,为培育更多具有“敢闯会创”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