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国内第一批民办博物馆获批开馆至今,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历经坎坷,从一名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意气勃发的少年。18岁,对于社会个体来说,既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该做出如何选择的一个十字路口。这对于中国民办博物馆来说,大体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不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民办博物馆,其本质都是一致的。
民办博物馆在这十八年中,发展不断壮大,以东莞为例,目前,全市博物馆共42座,其中市属博物馆8座,镇(街)博物馆9座,民办博物馆25座。民办博物馆占比接近60%。可以预见的是,在东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大环境下,这一比例仍将继续提升。
2004年以来,东莞的民办博物馆呈现出雨后春笋之势,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以2014年为例,东莞共新建成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东桥艺术品博物馆、稻香饮食文化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11座,东莞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活力可见一斑。
一组数据很能体现东莞民办博物馆的强劲实力:在省文物局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中,东莞有9座,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2014年,东莞共有3家民办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冠和博物馆、观音山古树博物馆的4个项目获得省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专项资金90万元,占全省总额的13%;今年,又有4家民办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冠和博物馆、森晖自然博物馆、诺华中式家具博物馆的8个项目获得省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专项资金130万元,占全省总额的18.6%。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至少有900余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却以民办博物馆身份对外进行公开展览的“私人收藏馆”。这其中,就有不少是充斥着大量赝品、伪作和具有很大争议的藏品。
目前国内民办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馆”之所以会存在藏品争议、赝品泛滥的现象,其实质还是国内收藏市场长期无序发展的一个折射。毕竟,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绝大多数购于艺术品市场。作为一项投资,私人收藏的得失大多体现在经济利益上,然而一旦成为博物馆,则需要承担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对藏品真伪必须有严格地把控,要能够去伪存真。
民办文化机构等逐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民办文化机构大量涌现,逐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中国内地共有非国有博物馆982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8000多家,2014年共演出103.17万场,占内地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是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内地,参与文化建设的社会力量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社区组织、公民个人等。他们积极参与,逐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态势令人欣喜。
从发展态势看,国有文化企业释放活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民办文化机构大量涌现。文化类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有力。文化行业协会组织建设不断加快,文化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热情高涨。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到2020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将由现在的3500多家增加到近6000家,其中不少是民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出现,是对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但如何规范管理、引导民办博物馆,也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