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博物馆展品,怎能成“折翼的天使”
发布时间:2016-05-25浏览量:4728

   国际博物馆日的“开放”热情尚未散去,各地纷传展品受损的消息却让人寒心。上海玻璃博物馆,就在“5·18”当天,由国内首位获得英国玻璃学博士学位的薛吕精心创作的《天使在等待》展品,却在护栏内遭到了两个“熊孩子”的破坏。撞击之下,天使“折翼”。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孩子的母亲当时就在护栏外,却只顾着用手机拍摄“童趣”。事后,薛吕决定把这个破碎的作品原样保存,但在一旁摆上显示器,循环播放展品受损时的监控视频,并将作品改名为《折》。
   无独有偶。这两天广州美院学生毕业展更让人见识了“花样破坏”的无奈。展品被移位、小物件被拿走、画作被损毁,一个女孩更是把脚踩在他人作品上摆POSE……种种观展陋习,不一而足。
   无论是和历史对话的文博场馆,还是让艺术走进生活的各类展览,都是让普罗大众亲近艺术、触摸高雅的最佳方式。可惜,类似上述这种“破坏性事件”却屡屡见诸于报端。除了批评“熊孩子”以及再一次大声呼吁民众提高素质外,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规则意识,是国人目前普遍缺乏的一个行为准则。当“阳春白雪”的文博场馆、艺术展览突然来到面前,不少人往往有渴望亲近艺术的冲动,却没有亲近艺术的素养。在一些人看来,逛文博馆和逛菜市场并没啥区别,翻翻拣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批评民众缺乏艺术素养,自然是最正确、也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只有批评,恐怕无益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所以,文博场所或是各类展馆,恐怕要先学着帮观众“立规矩”。在打开门的同时,安保、志愿者、讲解员等人员配备应尽早到位,哪些东西不能碰、什么地方不能用闪光灯、看不懂时怎么办、参观时不能大声喧哗……都要有人一一教导、纠正,也许很琐碎,但对民众来说,是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
   展陈模式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譬如在常规展厅之外,是否可以增设“互动区”。让孩子,甚至是一些成年人,可以在“动手”中和艺术来一次他们更能接受的“亲密接触”。亲近艺术,知易行难。文博场馆打开门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有些懵懂甚至略显莽撞的观众真正读懂艺术,从“看客”变身“知音”,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