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博物馆要多一些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量:4804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文化欣赏的公共机构,要想让它完成重要的教育教化、文化传播责任,不妨多一些创新意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让群众“乐”起来;创新传播和推介方式,让文物展览“活”起来;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让商业效应“火”起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让群众“乐”起来。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因此,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博物馆,要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做好“以物至上”的文物的收集典藏,也要充分满足参观者的实际需要、文化需要;注重等客上门,也要学会“送文化上门”,将新颖活泼的文化展览送到基层;做好传统展览,也要多一些精准化、专题化展览。还要通过微笑服务、无障碍服务等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公众的多元化的文化需要,提升博物馆的厚重而温和的文化形象,给公众带来更多精神愉悦。

  创新传播和推介方式,让文物展览“活”起来。“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博物馆可以创新传播方式:做好线下服务,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做好传统展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注重通过App方式、二维码扫描、网上博物馆、语音编码查询、虚拟展厅等,让传播方式时尚、新颖、动感起来。
  “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文化冲击。整体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让商业效应“火”起来。博物馆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实物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和价值方面,因此,博物馆还应该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多挖掘和开发富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文创产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多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等,让公文包、小饰物、小商品、文件夹、手机套、便签盒等生活用品,都能和博物馆原生文物的符号意义、精神趣味、人文特色有效对接,“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更多人过上“有文化意义的生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因此,博物馆要通过创新,“创”出文化活力,“创”出积极担当,为文明发展、文化滋润,发挥重要的影响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