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在二审过程中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草案中有关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内容较少,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广州市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今次审议,市人大法制委吸收了委员提出的这一建议,在三审稿中特别增加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内容。未来广州市的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除了在收取门票、获得非营利性收入、接受捐赠或者开发、经营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可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非国有博物馆若在缴纳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方面确有困难,可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税收减免。
广州市在华南地区可以说是一座博物馆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截至2013年底,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的博物馆共有56家,其中,省属博物馆4家,市属博物馆16家,区属博物馆16家,行业和民办博物馆20家。2012年前广州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并将此目标写进“十三五规划”。但是,相对于拥有稳定财政支持、各类展览活动办得红红火火的国有公立博物馆,非国有的民间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气不旺、人员流失等方面的问题。前些年本地媒体曾报道广州唯一以私人名义建立的博物馆东方博物馆,每年运营费用高达300多万元,一直靠创办者的其他生意来运作资金,拆东墙补西墙,苦苦支撑。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因应时下兴起的各种“收藏热”、“鉴宝热”,应该说,民办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承担公共服务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一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承载一些独具个性的文化方面,甚至能填补公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空白。中国2016年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6 .6%。从其自身定义来讲,博物馆应该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但国内的民间博物馆几乎都是由馆主或者企业自掏腰包建立,要让藏品发挥展览和研究功能,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
在税收方面给博物馆运营以一定优惠,短期来看,确实可以起到缓解民间博物馆资金紧张的作用,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让民间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而言,必须在社会上营造博物馆文化。所谓博物馆文化,一方面指的普通市民对博物馆的重视和充分利用,逛博物馆成为日常生活、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指包括政府、企业和私人在内的社会部门,形成某些惯例和制度性的举措,增强民间博物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
在国外,私立及民间博物馆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美国,私立博物馆可以吸收私人和企业等各方面赞助,藏品和经费来源也可以吸纳社会资源。同时,个人向博物馆捐赠也是一个传统,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私人博物馆做慈善事业,保证了私人博物馆的正常运营。美国1917年通过的联邦收入法案规定,捐赠宗教、慈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和教育机构的款项,可以抵销其他方面的收入税(后来包括了捐赠物品)。在这种税收制度下,把收藏的艺术品捐赠出来,显然比卖出去对收藏者来说更有利可图。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政府的一次性免税优惠,就像一次性“输血”;在艺术品、文物的个人捐赠方面予以优惠,则像持续造血。也因为这种对于个人捐赠行为的鼓励,捐赠者和普通市民与博物馆之间,有了更直接、更为私人化的联系。
当然,除了外部输血,民间博物馆也要苦练内功。目前一些民间博物馆,管理上还存在缺陷。某些民间博物馆,藏品主要是馆主自己把玩观赏,敝帚自珍,质量好坏,外人无从置喙,因此才有网上爆出的一些奇葩展品,让人笑掉大牙。若民间博物馆接受国家税收优惠甚至是补贴,就一定要保证藏品质量,切勿误导参观者,玷污本地文化和历史。
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家对于民间博物馆还是很重视,政策扶植力度不减。2015年初国务院公布了新版《博物馆条例》,明确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博物馆,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既然民间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我们的馆主就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意识,引入现代管理,花力气为自己的博物馆进行各种形式的包装宣传。让非国有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民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