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以来,观展人群排起的长龙,再一次成为媒体曝光、网络刷屏的新闻卖点。
据媒体现场观察,观众在上博前后两个门外都排了很长的队伍等候进门安检,进入馆内后,排起的队伍从一层楼梯一直排到四层,然后队伍又由四层转回三层、二层,通到展厅,媒体展示的观众楼梯排队的照片蔚为壮观。据报道,开展当天平均每位参观的观众排队时间在4小时以上,最高的5小时。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时的"故宫跑",海昏侯墓文物展出时的“首博热”。似乎近几年,珍贵文物展的观众暴增已成一种新常态了。
排队也好,奔跑也罢,反应了我们的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于优质文化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说明我们博物馆行业的策展能力越来越强,办展水平越来越高。
但站在观众的角度,检视我们的工作,是否在重视策展布展的时候,同样也重视了对观众的接待服务?这中间是否还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可想而知,那些需要气喘嘘嘘奔跑,需要通过硬生生站着排4、5个小时,才能进入展厅的观众,需要何等的身体素质,观展时的心理感受,又会是何种状况?
艺术鉴赏本应该是一个风雅、艺术、休闲的事,此处却被变得如此疲惫不堪,如何感受大雅之堂,哪还能静心品鉴文化精品之神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与博物馆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有关,有些重“物”轻“人”的惯性。
反映在办展方面,可能我们关注选题,重视策展,重视文物安全,甚至重视布展和展览研究成果的总结,但对于展览参观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明显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都是在发生问题后,甚至被媒体曝光了,才临时釆取补救措施。
这看似是对观众热情估计不足造成的,深层挖掘原因,恐怕与我们办馆办展理念错位有关。
我们的博物馆,大多数都把观众接待服务工作,当成非主流工作,而认为文物保护保管、文物研究、展览展示是主业,从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就能看出来,而与观众接待服务工作有关的职能,相当一部分都是釆用业务外包,如保安,或者另册人事管理。
如讲解员大多数釆用外包或外聘合同工或临时工,仅仅是社教部有几个编制的正式员工,从部门称谓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居高临下式的教育部门,而不会把服务当作第一职责,恐怕更不可能把研究和预测观众行为,作为其主要任务。
由此而知,我们的博物馆面对突然涌现的观众潮时,会是多么的措手不及。没招了,就只能用最简单也是最管用的办法,限量限流。
诚然,这办法果然有效,难道就只有此招吗?即使用了此招,参观效果就会好吗?难道我们办展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大批观众长时间排队吗?
恐怕不是这样的。吸引观众虽是我们的愿望,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文物展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追求。
故宫跑、首博热、排四五个小时才能进到展厅,恐怕进到展厅后,人的精力也已被“跑” “等” “挤”消耗得差不多了。不说体力支与不支,这样进去,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去品鉴文物的魅力。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像故宫后来发号牌,首博釆用个人预约,上博手机网约分时参观,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我们放眼看看其他靠“服务取胜”的行业,他们在服务顾客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热播电影还需要通宵排队买票吗?现在只要网络订票就好了。高峰期火爆餐馆吃饭,经常需要排队,但你只需领个号,手机关注后,随时可以知道,前面还要等几位,这时候我们无需在饭店门口排队,可以去周边走走看看……
所以,解决故宫跑、首博热、排四五个小时才能进的问题,决不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真正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办馆办展理念是否转变为以观众为本,是否把接待服务工作,像对待策展布展那样一并重视起来。
服务观念转变了,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