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内要闻
激活课程教学新活力,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发布时间:2013-11-13浏览量:5443

   2013年11月12日上午,以实践教学为主题,我校100余名大学生在孙丰鑫老师和鞠宏一老师的分别带领下,来到博物馆开展社会大课堂参观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结合课堂德育美育等相关教育内容,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把课堂内容引进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大学生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青年学子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行动研究。

  同学们在博物馆内仔细阅读展览内容,认真聆听了讲解员介绍,在雷锋纪念馆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传统文物馆里欣赏了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体验到祖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在书画馆学生们欣赏了笔精墨妙的字画,感受到文化艺术所带来的魅力。此时学生们在博物馆这所社会大课堂里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大胆想象,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教育的乐趣。把课堂引进博物馆课堂是教学的延展与深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形式,更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它丰富了学校师生的业余生活和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们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明素养,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
  我馆对两位老师把课堂引进博物馆的活动方式,对充分利用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落实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扩宽延展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极为赞赏并予以配合,我馆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基础是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专业知识教育,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需要慢慢积累。除了专业学习外,对大学生开展生活教育、情商教育,人文艺术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甚至更为重要。仅仅依据学生们在某一技能上的阶段成果,还不能称其为全部的素质教育。而优秀素质的体现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对世界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欣赏……用一句话来说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是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这也正是我校的育人目标。而博物馆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课堂。因此,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过程中,选择了博物馆作为载体是一项很好的选择。博物馆是人类智慧的集合,它的专业性、直观性是教科书,是课堂教育所无法呈现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们对更广阔的知识天地有所涉猎,也有助于实现师生紧密互动缓解紧张而松懈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知识积淀与人文素养。未来公民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广博的视野,灵动的创新精神,丰富的实践能力,多元的人文情怀,善于合作、阳光自信的品格行为以及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要向深层次发展,绝不是停留在学校中,课本上的教育,它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形式作支撑。社会大课堂因此,走进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势在必行。
  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利用好背景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促进教育的进步、学校的建设、教师的提升,为学生的发展搭设更宽广的平台。此次活动,使我们看到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何让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的阵营,吸引更多的同学走进博物馆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是2013年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
                           2012年11月13日
孙丰鑫老师和班级同学合影
鞠宏一老师和班级学生在博物馆下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