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青岛黄海学院国学院在知诚楼孔子学堂召开“致良知引新时代国学教育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国学院副院长张维霖作题为《关于聚焦“致良知”开展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主旨报告,系统阐述国学教育聚焦致良知的改革创新路径,引发国学院全体与会教师的热烈讨论。
张维霖在报告中回顾了国学院“礼乐诗书画舞六艺并举,论孟大学中庸四书奠基”的传统育人模式,通过溯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的经典阐释,揭示传统诗教、礼教、乐教与“致良知”的内在关联。他特别指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正是通过艺术教化唤醒良知本体的生动实践。
对于聚焦“致良知”的战略转向,张维霖从四个维度展开论证:在客观环境层面,与黄海学院“知行合一”校训深度契合,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在学术建设层面,呼应陈平原、唐文治等大家学术理念,对接清华国学丛书、尼山文库等前沿成果;在应用型办学层面,通过参与致良知企业家论坛、企业读书会等实践,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在育人实效层面,涌现出多例展现良知自觉的优秀学子典型,验证了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研讨环节中,国学院教师纷纷发表看法,其中李雁教授结合教学观察指出,聚焦“致良知”具有双重必要性:一是与青岛黄海学院“知行合一”校训高度契合;二是针对当前教育痛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被动顺从,缺乏基于内心认知的行动力,而致良知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同时,李雁教授强调致良知的实践推进需制度保障:“这一教育理念对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现状具有针对性,但具体实施需要获得学校层面的系统性支持。”
吴晓峰教授则从教育哲学高度解读,她谈到:“致良知落实到当下,就是明确教育根本目的——立德树人,正如《大学》所言‘知本',即提升品德修养、知善知恶,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吴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致良知的过程,通过传承先贤优秀品质,培育学生向善求真的能力;教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准则,本身就是在以身示教中传递良知。”
会议最后,张维霖做总结发言。他特别指出,两位教授的见解为学院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启发。他表示,“国学院致良知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持续对话中凝聚共识、完善路径。”
后续国学院将继续开展主题研讨,广泛吸纳各方智慧,逐步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力的育人方案,探索出应用型高校国学教育特色发展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鲜活的“黄海方案”。
初审:李昕昕
复审:于笑夏
终审:张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