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青岛黄海学院孔子学堂座无虚席,校国学院与琅琊文学社、国风诗社合作举办“新诗的特征与写作探索”主题讲座,特邀国学院名誉院长、知名诗人、学者于善懃教授主讲。琅琊文学社指导教师刘常桂主持活动,国风诗社指导教师李昕昕、国学院特色班级及琅琊文学社、国风诗社的师生代表济济一堂。
讲座现场,于善懃教授以金石之声叩击聆听者胸膛,“新诗之‘新’是新青年之新、新思想之新”,沉吟之间如古琴余韵、松风拂壑,“胡适的《白话八首》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为五四运动呐喊助威,闻一多的《一句话》犹如惊雷,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力量。”于教授将"新文化运动"的星火复燃于讲台之上。当他谈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场师生情不自禁的吟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篇。有一名学生现场背诵了全篇诗歌,现场气氛达到高潮,于善懃教授指出,“这首诗是新诗向细深处发展的标志,细到人们的心头去。”
从新诗百年发展史的回眸到对新诗特征的解读,于善懃教授娓娓道来,带领在场师生畅游新诗世界。对于新诗的特征,于教授提到很多新诗并不押韵,但是大家喜欢诵读,那是因为这些诗句扣住了大众的心声,比如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阐释新诗特征的基础上,于教授讲到新诗的写作探索。他以“咏物诗”为例,为青年学子传授新诗写作的小窍门,并认为富有童心是写好诗的条件。
讲座最后,于善懃教授说到,“诗是青年人共同的语言,而新诗是青年人的专利,新时代的新青年怎么能不做新诗呢?要用语言的艺术来写新诗,追求高雅,体现真善美。”他呼吁青年学子热爱新诗、阅读新诗、动手写新诗,“不要辜负花样的年华和火样的时代,我们写出的诗将是时代的回响!”
初审:于笑夏
复审:李昕昕
终审:张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