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鉴赏
【澄怀观道】明代"见海"款尼山精气砚:一方砚台里的乾坤天地
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量:3

引言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1368-1644)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文房器物承载着最深邃的文化密码。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澄怀观道》特展中,一方明代的 “见海” 款尼山精气砚尤为引人注目。这方澄泥砚不仅展现了明代制砚工艺的巅峰水准,更因砚铭中蕴含的易学智慧而独具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解读这方承载着明代文人宇宙观的文房瑰宝。


尼山精气砚的由来

曲阜孔庙(来源:新浪新闻)

尼山精气砚,作为澄泥砚中的独特品类,产地位于山东曲阜、泗水、鱼台一带,始于明代。其制式多为长方形,砚池设计别具一格,池上雕刻着文字及饰物,增添了艺术美感。砚底四方足,多模印 “大明旹(有学者认为是‘时’字)”“尼山精气” 等字样 ,彰显其独特身份。而此次展览中的 “见海” 款尼山精气砚,更是凭借其背后的故事与独特的砚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形制工艺之美:尼山精气的文化意象

尼山(来源:360百科)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1368-1644)

砚台取"尼山精气"为名,暗合孔子诞生地尼山,象征儒家文脉。其造型:
1.砚堂开阔如圣人胸襟
2.砚池深峻似智海无涯
3.边饰夔龙纹彰显官造身份
4.包浆温润记录岁月沧桑
从工艺角度看,尼山精气砚采用澄泥制作,需经过采泥、澄滤、炼泥、雕胚、烧制等十余道工序,最终化“土”为“玉”,成就 “贮墨不耗、质坚如石”的传奇 。其制作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匠心精神。而在文化层面,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尼山澄泥制砚,融入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砚铭解码:乾坤坎离的易学宇宙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砚背)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砚铭)

砚背所镌"见海"款,经考证为明代名臣翁大立(号见海)所有。这位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是明中期治水功臣。砚铭全文:
"乾为德,纯粹精也。坤直方,乃象形也。坎为体,祗既平也。离为用,天下文明也。乾坤坎离,范围曲成也。见海著"。
这段铭文以《周易》四卦阐述制砚之道:
乾卦:象征砚台的品德,如天行健般纯粹精诚
坤卦:体现砚台的形制,地势坤般方正厚重
坎卦:比拟砚池,似水平静而能容墨
离卦:寓意砚台功用,如文明之光普照
最后"范围曲成"出自《周易·系辞》,意指天地造化之妙。整篇铭文将一方砚台提升至"道器合一"的哲学高度,展现了明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


文化内涵 —— 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1368-1644)

这方“见海”款尼山精气砚,不仅是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历史与艺术交融的珍贵文物。它承载着明代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工艺水平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  
同时,它还是澄泥与易学智慧的完美结合,是实用器与哲学思辨的统一体。当我们凝视砚中未干的墨痕,仿佛能看见五百年前那位尚书大人伏案著述的身影。正如展览主题"澄怀观道"所示,唯有澄澈的心灵,方能通过一方砚台,观照中华文明的大道。


结语


明代 “见海”款尼山精气砚(1368-1644)

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的展厅中,明代 “见海” 款尼山精气砚静静陈列,它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对其砚铭的解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明代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领略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此次《澄怀观道》—— 澄泥砚文化遗产特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古砚对话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砚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亲眼目睹这方 “见海” 款尼山精气砚以及其他珍贵澄泥砚,亲身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让古老的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