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鉴赏
【千年金沙映墨香】唐代金沙箕形澄泥砚:一方砚台里的盛唐风华
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量:3

引言


唐代 金沙箕形澄泥砚(618-907)

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澄怀观道——澄泥砚文化遗产特展”中,一方来自唐代的金沙箕形澄泥砚静静陈列,仿佛诉说着千年前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这方砚台不仅造型独特,更因“金沙”点缀而熠熠生辉,成为唐代文房艺术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方传奇砚台,探寻它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与历史魅力。


“箕形” 藏巧思,文房有诗意

“簸箕”样式(来源:360百科)

这方澄泥砚,造型取法日常农具“簸箕”。弯弯弧边似月牙,笔直底边如界尺,单侧矮足稳稳托住砚身,整体前窄后宽,砚堂微凹,砚尾略翘,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既符合实用需求,又展现了唐代工艺的大气与精致。在唐代,箕形砚是文人案头“常客”, 砚池开阔便于研墨,侧边线条流畅,握在手中、置于案上,都藏着“以器载道” 的中式审美 —— 把生活里的实用,打磨成诗意符号。
这种箕形设计并非偶然:
1.实用性强:砚堂倾斜便于蓄墨,砚尾翘起可防止墨汁外溢。
2.文化象征:簸箕是“去粗取精”的象征,暗合文人“澄怀观道”的精神追求。



“金沙” 从何来?泥土藏星光


“金沙”元素

这方砚台最引人注目的特点,莫过于砚体表面闪烁的“金沙”。这些金点并非人为添加,而是澄泥砚制作过程中的天然馈赠: 
1.原料特殊:澄泥砚以黄河沉积的细泥为料,泥中含有的金属矿物(如云母、石英)在高温烧制后形成金色结晶。
2.工艺加成:唐代匠人通过反复淘洗、沉淀、烧制,使金属矿物自然析出,形成“金沙”效果,宛如星河洒落砚台。
“金沙”是这方砚台的独特印记 。每方砚台的“金沙”分布都独一无二,是时光与火候共造的天然防伪标,也让冰冷器物有了“星光洒落”的浪漫 。这种“金沙”不仅美观,还能增加砚台的耐磨性,可谓“天工巧夺”。


实用与仪式感,砚台的 “双面人生”

唐代 金沙箕形澄泥砚(618-907)

作为文房重器,它的功能性 “很能打” 。细腻澄泥质地,研墨时不伤笔毫,墨汁细腻流畅,助唐代文人书写诗赋、记录史笔 。同时,它也是文房仪式的一部分 —— 晨起净手研墨,看金沙在光影里流动,墨香与仪式感交融,把 “写字” 升华为 “书写生活”,承载着唐人对文化、对日常的敬重。 其特性如下: 
1.发墨如油:因其细腻质地,研磨时墨汁均匀流畅,深受书法家推崇。
2.赏用兼备:金沙点缀与箕形线条相得益彰,置于案头,既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
3.文化寓意:砚台被视为“墨田”,象征文人笔耕不辍的精神,杜甫曾赞“砚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从泥土到文房,匠人“魔法”全解析


澄泥砚制作流程(来源:凤凰网)

想拥有一方澄泥砚?唐代工匠得闯过“九九八十一关”:
1.选泥如淘金:只挑黄河沉积千年的胶泥,粘性足、杂质少,是砚台的 “优质地基” 。
2.揉泥像绣花:反复揉搓、捶打泥料,排出空气,让坯体致密,这一步决定砚台是否 “经摔经用” 。
3.制坯靠手艺:全凭工匠双手塑出箕形,弧度、厚度分毫不能差,是技术更是艺术 。
4.烧制见真章:控制窑温、气氛是关键,火候到了,泥土蜕变成 “金砂裹身” 的文房宝,火候差之毫厘,便可能前功尽弃 。


结语


唐代 金沙箕形澄泥砚(618-907)

一方金沙箕形澄泥砚,承载着唐代工匠的智慧与文人的风雅。千年后,这方砚从历史深处走来,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与我们相遇。它是唐代文人生活的“切片”,是工匠智慧的“活化石”,更是“澄泥砚文化” 里一颗闪光的星 。在这次“澄怀观道——澄泥砚文化遗产特展”中,我们不仅能近距离感受它的千年光华,更能透过它,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果你也被这方砚打动,不妨来博物馆走走 。站在展柜前,看金沙在砚面流淌,想象唐人研墨时的专注,让这方唐代金沙箕形澄泥砚,带你触摸文房遗产的温度,感受“澄怀观道”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