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鉴赏
【澄怀观道】唐代莲池砚:一池莲韵,千年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量:3

引言


唐代 莲池砚(618-907)

在华夏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之路。而在这其中,砚台,作为磨墨的器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的“澄怀观道——澄泥砚文化遗产特展”,聚焦一方独特的唐代莲池砚(澄泥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初见莲池砚:独特造型诉说唐韵

唐代 莲池砚(618-907)

当目光落在这方唐代莲池砚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它以莲花池为蓝本精心雕琢而成,砚体线条流畅自然,宛如一朵盛开在案几上的莲花。砚堂恰似平静的莲池水面,细腻光滑,微微下凹,等待着墨汁的润泽。砚边围绕着雕琢精致的莲叶与莲花,莲叶舒展,脉络清晰,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莲花或含苞待放,或微微绽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其雕刻工艺同样精湛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这种将自然元素巧妙融入砚台设计的风格,正是唐代艺术追求自然、崇尚真美的生动体现,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透过这方砚台,感受到唐代独特的审美意趣。


莲池背后:唐代尚佛文化的映照

初唐莫高窟第323窟南壁壁画《铜莲花座》中的莲座(来源:知识贝壳)

在唐代,佛教盛行,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方莲池砚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莲花,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纯净、圣洁与吉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的这种特质与佛教所倡导的修行境界相契合,备受信徒尊崇。
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深受佛教思想浸润,在日常的文化创作与生活器具的选择上,也自然融入了对佛教文化的喜爱与推崇。这方莲池砚,不仅仅是一件书写工具,更是他们表达对佛教信仰与精神追求的载体。在文人雅士挥毫泼墨之时,眼前的莲池砚或许能让他们心生宁静,在佛法的意境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将佛教的智慧与文学艺术完美融合。


功能之妙: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唐代 莲池砚(618-907)

唐代莲池砚可不只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在实用性方面同样表现卓越。澄泥砚本身质地细腻坚实,用它研磨墨汁,发墨迅速且均匀,能使墨色浓郁光亮,书写起来流畅顺滑,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莲池砚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功能需求。砚堂的大小和深度经过精心考量,既能容纳适量的墨汁,又便于毛笔蘸取。砚边的莲叶、莲花造型并非仅仅为了装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防止墨汁外溢的作用,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这方砚台见证了无数文人在书案前的沉思与创作,陪伴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与笔墨相伴的日夜,在传承文化、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泥火淬炼:澄泥砚的制作传奇

澄泥砚烧制过程(来源:老记见证网)

澄泥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为原料的砚台,其制作过程堪称一场泥与火的艺术之旅。制作这方唐代莲池砚的泥料取自黄河沉积的优质泥土,这些泥土经过层层筛选、澄滤,去除杂质,留下细腻纯净的泥质。
随后,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泥料塑造成莲池砚的雏形,这一过程需要对造型有精准的把握和细腻的手工雕琢。雕好的砚坯经过晾干后,便进入烧制环节。烧制是澄泥砚制作的关键步骤,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砚台出现瑕疵甚至报废。工匠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技巧,在熊熊烈火中赋予泥坯生命,使其脱胎换骨,成为质地坚硬、细腻润泽的澄泥砚。最后,再经过打磨、修整等工序,一方精美的唐代莲池砚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了澄泥砚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


结语


唐代 莲池砚(618-907)

一方莲池砚,承载着盛唐的风雅与佛国的禅意,也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它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种文化的象征。如果你也对这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之美感兴趣,不妨亲临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在“澄怀观道”特展中,与历史来一场面对面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