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鉴赏
【黄海藏珍】辽代凤池砚:触摸千年文心墨韵
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量:47

引言


辽代 凤池砚(907-1125)

一方古砚,承载千年文脉。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方静静陈列的砚台,它跨越千年时光,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形制与温润的质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聚焦馆内这件辽代凤池砚(澄泥砚),从它的一纹一饰、一形一体中,探寻千年前的文化脉络与文人雅趣。


一砚一乾坤:凤纹萦绕,巧夺天工

辽代 凤池砚砚墙(系凤鸟云纹样式)

辽代凤池砚(澄泥砚)的造型,处处透着匠心。砚墙之上,凤鸟云纹栩栩如生,凤鸟身姿灵动,或振翅欲飞,或安然栖息,云纹则如流水般环绕其间,线条流畅自然,将凤鸟的神韵与云的飘逸完美融合,寓意“凤鸣朝阳”,是辽代文人追求光明与智慧的象征。砚体由澄泥烧制而成,泥质细腻,色泽沉稳,触之手感温润,叩之则有金石之声,充分展现了辽代制砚工艺的高超水平。

再看砚堂,它平整开阔,似是专为承载墨韵而生。研墨时,墨块在砚堂之上轻轻滑动,墨汁便缓缓渗出,均匀地铺满砚堂,为书写与绘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 “墨源”。而砚台底部的双足设计,更是巧妙,既让砚台稳稳立于案头,又为整体造型增添了几分雅致的层次感,宛如一件微型的艺术雕塑。


凤鸟云纹制作:模具助力,工艺精湛

澄泥砚模具(图片来源:老记见证网)

这方砚台上的凤鸟云纹,是通过模具轧制的方式制作而成的。工匠们先精心设计出凤鸟云纹的样式,然后据此制作出相应的模具。在澄泥制成砚坯后,使用模具对砚墙等部位进行轧压,让凤鸟云纹清晰地“印”在砚台之上。这种制作方式,既保证了纹饰的规整与精美,也体现出当时较为成熟的制砚工艺水平,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历史背景: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来源:搜狗百科)

辽代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来源:词典网)

辽代(916年—1125年)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与北宋并立。虽以骑射立国,却十分重视文化交流与教育推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契丹族积极吸纳中原文化,辽代宫廷和贵族中广泛使用汉字、读汉籍、写诗文,文房用具因此亦备受重视,而澄泥砚作为中原传统文房四宝的重要成员,也随之在辽地生根发芽。

辽代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多以内蒙古地区澄泥为原料,历经淘洗、澄滤、成型、烧制等多道复杂工序。辽代凤池砚采用澄泥砚的工艺,又融入了契丹民族自身的艺术审美,打造出这方兼具中原工艺与辽代风格的砚台。它的存在,既是辽代对中原先进文化接纳的体现,也彰显了契丹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力,是辽宋文化交融的珍贵见证。


功能:文房雅器,墨香承载者

辽代 凤池砚(907-1125)

作为文房四宝中的“砚”,辽代凤池砚(澄泥砚)最核心的功能便是研墨。其细腻的澄泥质地,让墨块研磨时更为顺畅,能快速产生浓稠且均匀的墨汁,满足文人书写、绘画的需求。不仅如此,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砚台早已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范畴,成为兼具审美与文化象征的雅器。一方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砚台,是文人身份与情趣的彰显。辽代凤池砚(澄泥砚),以其凤鸟云纹的精美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人案头的 “宠儿”,陪伴他们挥毫泼墨,记录下思想与情感的点滴,见证了无数佳作的诞生。


结语


辽代 凤池砚(907-1125)

辽代凤池砚(澄泥砚),如同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带着千年的墨香向我们走来。它的凤鸟云纹、澄泥质地、实用功能以及精湛工艺,都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千年前的文化温度。如果您也被这方砚台的魅力所吸引,欢迎亲临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它的独特风采,与千年文化来一场美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