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鉴赏
【馆藏探秘】唐代竹节砚:竹节承墨,盛唐余韵
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量:44

引言


唐代 竹节砚(618-907)

一方砚台,承载的不仅是墨香,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脊梁。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四楼的古砚馆内,一方唐代竹节砚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向观者展示着盛唐文化的璀璨光芒。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房珍品,不仅见证了唐代文人墨客的书写日常,更凝聚着那个开放包容时代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准。
今天,让我们一同凝望这些文化瑰宝,解读竹节澄泥砚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与智慧。


竹节为形:君子之风寓于方寸

唐代 竹节砚砚墙(系竹节样式)

竹节(来源:大山谷图库)

唐代竹节砚(澄泥砚)的造型,宛如一首无声却优美的诗。砚墙采用竹节样式,一节节竹节纹理清晰,似是将竹子的清雅风骨凝固于砚身之上。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向来象征着高洁、坚韧,这竹节砚墙,不仅是视觉上的独特呈现,更蕴含着古人对君子品格的推崇与向往。

砚堂则平整如镜,微微凹陷的研墨区域经过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实用性,又不失美观,与竹节造型相得益彰,整体呈现出“清雅脱俗的艺术效果”。当墨锭在砚堂轻轻研磨,墨汁缓缓渗出,那一方砚堂便成了文人思绪流淌的起点,承载着书写与创作的无限可能。


历史背景:盛世文化的缩影

唐代 竹节砚砚背

唐代咏竹诗(来源:新浪网)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气象万千的盛世。在这个时期,书法、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文人雅士对文房用具的追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澄泥砚作为 “四大名砚” 之一,凭借其温润的质地、良好的发墨性能,深受文人喜爱。

竹节砚的出现,更是与唐代的文化风尚紧密相连。唐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的融合,竹子的形象频繁出现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而将竹节元素融入砚台设计,正是这种文化思潮在文房用具上的体现,让砚台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成为了文化与审美的载体。


功能之用:研磨墨汁,书写春秋

唐代 竹节砚(618-907)

研磨(来源:光厂)

从功能上来说,唐代竹节砚(澄泥砚)是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研磨工具。在纸张普及的唐代,书写成为文人日常重要的活动,无论是吟诗作对、著书立说,还是挥毫泼墨、描绘丹青,都离不开砚台研磨出的墨汁。

澄泥砚质地细腻,研磨出的墨汁细腻均匀,能让毛笔更好地吸附墨汁,从而在纸上呈现出浓淡相宜、富有变化的笔墨效果,为文人的创作添色助力,见证了无数传世佳作的诞生。


制作之巧:模具为形,泥雕传情

澄泥砚泥雕工艺(来源:新浪看点)

这方唐代竹节砚(澄泥砚)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

首先是对泥料的精心准备。匠人们选用沉积多年的河泥,经过“反复过滤、沉淀”,去除杂质,留下最细腻的部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重复数十次,直至泥料达到理想的细腻程度。

接下来是“模具成型”阶段。匠人将处理好的泥料填入特制的模具中,轧出砚台的基本形状。这一步骤确保了砚台形制的规整统一,为后续的精细雕刻打下基础。

最见功力的是“泥雕工艺”。匠人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在未干的泥坯上精细雕琢竹节纹理。每一道刻痕都需要拿捏得当,过轻则纹理不显,过重则可能损坏整个坯体。竹节的节间距离、竹皮的肌理效果,甚至竹节的细微弧度,都需要匠人心中有竹,手下有神。

最后的“烧制工序”更是关键。温度的控制直接决定了澄泥砚的成败。这些唐代竹节砚呈现出的深褐色或猪肝色,正是窑工精准掌控火候的明证。


结语


唐代 竹节砚(618-907)

唐代竹节砚(澄泥砚),以澄泥为骨,承载着实用的功能;以竹韵为魂,蕴含着文化的底蕴与艺术的美感。它是唐代文化盛景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古人匠心与智慧的结晶。

如果你也被这件唐代竹节砚(澄泥砚)的魅力所吸引,欢迎来到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它跨越千年的韵味,开启一场与唐代文化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