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元代 茧池砚(1271-1368)
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有一方元代茧池砚(白澄泥砚),它带着岁月的质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元代文化的窗口。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方砚台的神秘面纱,探寻它背后的历史与价值。
砚台造型:方寸之间见匠心

元代 茧池砚砚背
元代 茧池砚墨池(椭圆形)
这方元代茧池砚(白澄泥砚),造型简约大方。砚背清晰地刻有“至正八年四月,李宅记”的文字,左下角的印章则呈现出“李氏天祐”、“古鄗□菴”等字样。“至正”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年号,由此可知,这方砚台是元顺帝年间李氏家族使用的茧池砚台,曾在李氏家族的书案之上,陪伴家族成员进行文字创作等活动。
砚堂部分平整宽阔,是研磨墨汁的主要区域,想象古代文人在此用心研磨,墨香逐渐散开的情景,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对书写的认真。墨池呈椭圆形,宛如一只小小的茧,这也是 “茧池砚” 名字的由来,它用于存放研磨好的墨汁,方便书写时取用。整体造型搭配协调,每一处设计都能看出古人的用心。
历史背景:元代文化的鲜活见证
元代文化生活(来源:百度百科)
文房四宝(来源:赢家娱乐)
元代,尽管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未停滞。文人雅士对文房四宝的热爱丝毫不减,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文人日常书写、创作的必备工具。这方李氏家族的茧池砚,正是元代文人文化生活的缩影,承载着当时的文风与士人的精神追求,见证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功能之用:书写创作的 “最佳拍档”
元代 茧池砚(1271-1368)
从功能上看,这方砚台是古人书写创作的得力助手。无论是伏案疾书,还是精心构思书画作品,都离不开砚台研磨出的墨汁。它将墨块与水巧妙融合,化为浓淡适宜的墨液,为文人的笔下世界增添色彩,让文字与书画得以留存,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制作工艺:泥雕技艺的精湛演绎
澄泥砚泥雕工艺(来源:新华网)
这方砚台采用泥雕的制作工艺。工匠们选取合适的泥料,经过反复的捶打、塑形,将泥料打造成砚台的雏形,然后精心雕琢出砚堂、墨池等部分,最后经过烧制等工序,使泥料变得坚硬耐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的耐心与细致,泥雕工艺的运用,让这方砚台不仅是实用的文房器具,更具有了艺术的美感,展现出古代工艺的精湛与魅力。
结语

元代 茧池砚(1271-1368)
这方元代茧池砚(白澄泥砚),不仅是一件文房用具,更是元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中,等待着每一位热爱历史与文化的人去探寻、去感悟。若你也想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欢迎来到博物馆,与这方砚台来一次深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