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 牧牛砚(1368-1644)
今天带大家走进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一同领略馆藏明代牧牛砚(澄泥砚)的独特魅力。在古代文房用具里,砚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与匠心的艺术品,而这方明代牧牛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泥料:黑与红的奇妙交融
虾头红(来源:雅昌艺术品拍卖网)
这方牧牛砚为“黑包红”澄泥砚,其产地为古代的陕州、泽州一带。澄泥砚的制作原料颇为讲究,取自当地沉积多年的“虾头红”澄泥,何为 “虾头红”?观其色泽,犹如鲜活虾头那般,呈现出温润动人的红意,而砚身又有黑色包浆萦绕,形成独特的“黑包红”样貌,这种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是制作砚台的上佳之选。砚台通体黑得沉稳,红得温润,两种色彩相互映衬,为砚台增添了古朴而雅致的视觉韵味。
造型:童子牧牛,意趣盎然
明代 牧牛砚(童子牧牛样式)
明代 牧牛砚(砚堂)
砚台的造型设计十分精妙。整体采用了童子牧牛的样式,一头牛姿态闲适,或卧或立,线条流畅自然,将牛的憨态可掬刻画得栩栩如生。旁边的童子,身形小巧,神态生动,或专注地看着牛,或似在与牛嬉戏,充满了生活的意趣。
砚堂部分,是一方较为平整的区域,色泽呈温润的红褐色,与外层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砚堂是研磨墨汁的主要部位,其平整的表面和细腻的质地,能让墨块研磨得更加均匀顺滑,为书写创作提供优质的墨汁。
历史背景:文人雅趣的承载
明代 文房生活(来源:国寿)
牧牛砚是明代进贡朝廷的御用砚种。此外,明代还是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文人对文房用具的追求愈发讲究,不仅注重实用性,更看重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澄泥砚在此时备受文人青睐,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文人书房里的雅玩,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这方牧牛砚,以其独特的牧牛题材,寄托了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
功能:文房核心,墨韵之源
明代 牧牛砚(1368-1644)
作为砚台,其核心功能自然是研磨墨汁。明代牧牛砚的砚堂,经“虾头红”澄泥精心打造,质地细腻,研磨时,墨块与砚堂摩擦顺畅,能快速研出浓稠均匀的墨汁,为毛笔书写提供优质的墨源。
同时,它也兼具一定的赏玩功能。那生动的童子牧牛造型,黑包红的独特泥色,都让它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赏心悦目的存在,闲暇时细细端详,便能感受到其中的雅趣,为书房增添文化氛围。
结语

明代 牧牛砚(1368-1644)
一方明代牧牛砚(澄泥砚),不仅是文房中的实用器具,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缩影。它见证了明代的工艺水平,承载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如果你也对它感兴趣,欢迎来到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亲身感受它的魅力,与历史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