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内要闻
千年礼乐映今朝,非遗雅集颂先师——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回顾
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量:116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9月27日,青岛黄海学院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活动圆满举行。在随后位于学校八德路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游园会”上,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以“礼敬先师、活化非遗”为初心,与青岛市民俗学会会长田清来先生及协会十余位非遗匠人齐聚一堂,为全校师生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现场,让千年技艺与圣贤智慧碰撞出璀璨火花。


以非遗之约,赴先师诞辰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深知非遗技艺是文脉传承的鲜活载体。活动期间,博物馆对接青岛市民俗学会,精心邀请会长田清来带领十余位非遗匠人走进校园,围绕 “礼敬先师,传承文脉” 主题打造非遗体验活动。从前期摊位规划、技艺筛选,到现场流程协调,博物馆全程统筹推进,力求让非遗技艺与孔子文化深度融合,为师生呈现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感的盛宴。


让非遗 “活” 起来

活动现场,由非遗匠人门组成的非遗展示区很快成为了焦点。在琳琅满目的摊位中,十余项非遗技艺摊位各具特色:德贞古琴、胶东绣球、瑞蚨祥饰品、绳结饰品、扭扭棒造型、蚕丝绒花、崔柏雕刻、芸芸面塑、彩烙葫芦、民间糖画、铜拓艺术......每一项都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印记。葫芦烙画摊位前,匠人以烙铁为笔、葫芦为纸,一笔一划勾勒出山水、人物,传统图案在指尖渐渐鲜活;巩氏根艺摊位上,原本普通的树根经过匠心雕琢,变身形态各异的摆件,尽显自然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木版年画摊位前,匠人手持工具演示印刷过程,色彩鲜艳的年画图案跃然纸上,传递着传统民俗的喜庆氛围。

此外,宋代点茶制香摊位让师生沉浸式体验古人雅致生活,一盏盏茶汤浮沫如雪,一缕缕香气清幽绵长;非遗螺钿摊位上,匠人将贝壳薄片镶嵌于器物表面,打造出流光溢彩的精美饰品;非遗绒花摊位前,纤细的丝线在巧手中缠绕、塑形,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造型。每一个摊位前,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在一旁协助讲解,为师生介绍技艺历史与文化内涵,让大家不仅能够观赏,更能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


文化传承:扛起社会担当

本次活动不仅是对先师的礼敬,更是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通过非遗与师生间的互动平台,博物馆邀请非遗匠人,让师生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让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传承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策划更多优质传统文化活动,为传承中华文脉、培育文化自信贡献力量,期待更多师生走进博物馆,共同探索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田清来简介

田清来,1970年青岛市歌舞团舞蹈演员。1987年青岛电视台编导,制片主任。1988年青岛田歌影视艺术公司总经理。2003年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青岛天后宫管委会主任。青岛崂山民俗文化村创始人,崂山民俗博物馆馆长,青岛市非遗评审专家库专家。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2003年至今,连续五届担任青岛市民俗学会会长。

多年以来,田会长一直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策展人身份策划了众多非遗主题的民俗活动,包括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即墨古城清明节活动、青岛台东三路步行街元宵节民俗活动、纺织谷“文化强区”启动仪式等,非遗市集作为各大民俗活动的常设版块,每次活动都会邀请省内外非遗项目二十至三十余种,包括高密扑灰年画、潍县年画、传统面人、东昌府牛筋腰带、天津内画、天津泥人张、传统锔艺、葫芦雕刻、泸州纸伞等。田会长根据文件要求,积极践行“我们的节日”、“非遗在社区”等主题思想,在宣传保护工作推进的同时,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